在齊政安撫人心的同時,人民日報無聲無息地發表了一篇文章《守好農業現代化的價值出口》,針對“嘉谷系合作社違約事件”做出了深入分析。
——文章稱“無論是農戶還是公司,誠信的小船一旦翻了,再想補救可就難了”,認為只有守住誠信的底線,國內的農業才能把握好現代化的風口……
新華社、光明日報也相繼就這一事件發表了類似的評論文章。
“所以,這算是官方表態了?”當翻譯好的文章擺在嘉吉農產品供應鏈亞太區總裁安博泰面前,他瀏覽了一遍后,如是問道。
坐在他對面的,是島國丸紅谷物貿易部的特派代表太田明夫。
相比于安博泰,后者稱得上是一名中國通了,還有閑心數了數文章數,才道:“這些都是中國的官媒,所以,基本可以看作是官方對嘉谷的支持態度了。”
嘉吉可以代表傳統國際糧商,而丸紅是新興國際糧商的代表之一。能將他們聚集在一起的,自然是因為有共同的對手——中國的糧商之首,嘉谷。
這樣一來,官方的表態對他們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做國際糧商的,都會刻意維持與各國政府的關系,以本土為甚。在中國這個最大的新興市場,本土霸主嘉谷的官方人脈,自然不是他們能比擬的。但是,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爭取到官方明確表態支持,安博泰不能說他沒有一點意外。
太田明夫也語氣唏噓的道:“看來,嘉谷的扶貧路線,很符合中國政府的心意。”
安博泰皺了皺眉,也想起了之前看到的情報:即使旗下的農民合作社有背叛的跡象,嘉谷依然堅定的在貧困地區繼續推動農民合作社落地……
安博泰沉默片刻,喃喃道:“這樣一個企業,究竟是……怎么做大的?”
按他的商業邏輯,實在很難理解嘉谷的“扶貧路線”。
是,在大農業領域,跨國糧商也普遍向上追溯生產環節。如四大糧商,在播種初期,即與農民簽訂合約,提供種子、化肥、農藥乃至農機具、金融等,至收獲時再從農民手中以約定的定價模式來收購農產品。
大家都是全產業鏈布局,但他們的全產業鏈,與嘉谷的全產業鏈,并不是同一個“全產業鏈”。
簡單來說,四大糧商的“全產業鏈”各有側重——ADM以注重研發著稱,不斷通過化學研究推動在相關領域的擴張;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產業鏈完整性而著稱;嘉吉一直很注重糧油物流環節;路易達孚則非常重視通過期權期貨來平衡農產品的交易風險。
嘉谷的“全產業鏈”乍一看,似乎與邦吉一樣。但人家邦吉哪里像嘉谷這樣,會投入到改造先天條件極差的環境中去?不是條件好的地區,邦吉還不稀罕嘞!
同樣的資金,投入到哪里不能帶來更高的回報?嘉谷這樣,一點也不符合商業邏輯,讓安博泰來評價就是“自尋死路”。
但偏偏就是這樣的嘉谷,發展到了讓他們都不得不忌憚的地步。
太田明夫對嘉谷,甚至說對中國了解更深,對此是有他的理解的。
他臉色變換,最后沉聲道:“這是中國的劇烈上升期啊,在這個大型經濟體的上行周期,個體或公司的成就,會以幾十上百倍的規模放大。”
這是這些年來,太田明夫看著嘉谷以一種難以理解的速度崛起后,最深的感悟。
國運好,個人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