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邊,收獲與喜悅是一對同義詞。
天蒙蒙亮,邳山島的碼頭已經喧嘩起來。數艘中型漁船經過一番忙碌,離開碼頭,乘風破浪向著西南方向的海洋牧場駛去。
齊政和海洋業務板塊負責人陳哲年、以周院士和葛院士為首的專家代表、以陳堅和梅總為首的投資機構代表,都跟隨著漁船一同出海。
以上下瑯珰島為中心的寬廣海域,風平浪靜。平靜的海面下,是一個浮游生物搖曳生姿,魚類恣意游動,一派生機勃勃的水下世界。
在此之前,這片海域不是這樣的。與東海很多海域一樣,由于過度捕撈,海域環境荒漠化非常嚴重,海里除了水,幾乎什么都沒有。
為了讓海里有魚,嘉谷農牧已經先后投放人工魚礁45萬空方,建設海藻場8000畝,同時放流魚苗超過500萬尾、投放鮑魚苗超過1000萬頭、海參苗超過400萬頭……才打造成魚蝦貝藻參應有盡有的海洋牧場。
漁船上,聲吶探魚儀的屏幕在不斷跳動,過濾著搜索到的漁獲信息,尋找著之前定位的魚群。
盡管海洋牧場相對于一般漁場開放,但魚群的位置是有規律的。
除了主動劃分的魚苗培育區、魚苗放牧區、成魚繁殖區外,完善的海洋牧場環境監測平臺也具有標記功能,配合漁船聲吶,無需盲目巡游,按照標記的位置來捕撈即可。
一眾專家擠在聲吶探魚儀前,不時低聲的交流:“瞧瞧,一個大魚群,那是大黃魚群?哦,又一個大魚群……”
相比之下,齊政就更省事了。
在靈陣覆蓋下的海洋牧場,“神識”在水中穿行,一群群大小魚搖頭擺尾而來。
海洋牧場中上層是時分時聚的鳀魚群。這是海洋牧場中最常見的小型魚類之一,是東海單種魚類資源生物量最大的魚種,也是海洋牧場食物網中的關鍵魚種。
幾條體側扁,身體呈長橢圓形的大真鯛快速游動了過來,追著鳀魚群捕食。
倏忽間,一大群牙齒尖利、行動敏捷、生性兇猛的馬鮫魚群呼嘯而來,從鳀魚群中心穿過;真鯛被嚇得遠行而去,鳀魚群也仿佛是被成群獵食者刺激到了,原有的隊形被沖散,小魚們慌忙地四處亂竄。
“神識”再往前穿行,帶魚開始出現了。
一群體長差不多一米左右,像一根根細鞭似的帶魚群穿梭而過,場面美感十足。
短小精悍的鳀魚,細長的舟山帶魚,肥美的藍點馬鮫,身姿矯健的真鯛,成群的大黃魚,連綿成片的小黃魚……
如果是漁民們“看”到這一幕,嘉谷海洋牧場的魚種多樣性絕對會讓他們吃驚不已,這樣豐富的漁業資源,東海大多數漁場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消失不見了。
眾所周知,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一向為我國主要經濟魚類,號稱“四大漁業”和“四大漁產”。這“四大漁產”,無不是高營養級的底層優質魚類,可惜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掠奪性捕撈,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