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萊州灣溜達了一圈后,兩人回到了岸上。
董事長助理在旁邊幫劉經理一項項的比較著各特征的表現情況,道:“嘉谷的海洋牧場基本不受地域限制,海域越大,才能實現產量最大化,基本的5分是能拿到了。”
“怎么說?”
“首先,我們能夠了解,嘉谷能在不同海域選擇不同的技術體系構建海洋牧場,專家都說在這方面嘉谷足以引領行業標準的制定,對吧?”
“嗯。”
“還有一點,我注意到,嘉谷海洋牧場充分發揮了合作社的平臺和紐帶作用,延伸了當地漁業產業鏈,越來越多的漁民體會到加入合作社的好處,譬如即使在休漁期也可以有活干有收入……很顯然,喂飽了廣大吃貨,也養活了廣大漁民,這肯定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嘉谷整合海域的難度大大降低了。”
劉經理卻嗤之以鼻:“我看不見得。嘉谷的海洋牧場對海域環境的要求是不低,這就要求政府要在沿海排污治理上做妥協。老實說,萊州灣海洋牧場項目能得到政府傾力配合,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渤海樹立一個典范,但在其他海域就不一定了。所以說,地域限制這一項,嘉谷的競爭優勢是有,但絕對沒有你說的輕松,算3分吧。”
助理聳聳肩,輕松道:“那就算3分好了。不過這樣一來,在營造更安全的養殖環境上,絕對是5分了。”
如今國內消費主力越來越年輕,對海產品位、健康等追求也越來越高。一般來說,進口海鮮普遍被認為質量更高,來自更清潔的環境;國產海鮮在這一點上往往得不到太高的分數。
但嘉谷顯然不在此列。
很簡單,嘉谷海洋牧場對飼料、養殖環境等條件的要求更加苛刻,甚至于傳統養殖思路和技術根本無法實現這種精細化養殖;所謂“養殖先治海”,完全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潮流。
這一點上劉經理無法挑剔,甚至是由衷的佩服:“不說海產了,嘉谷體系的大部分生鮮產品,在這一塊上都能打5分的,誰都沒法有意見。”
“那我繼續了。產品品類上,嗯,嘉谷的海洋牧場并不是單一品種養殖,我看看,差不多能打3分吧。”
劉經理皺眉想了想,還是點頭認同了。
與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樣,品種多而雜,未能形成一個類似挪威大西洋鮭這樣的絕對優勢品種,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雖然在國內民眾心中,三文魚、龍蝦、鮑魚、對蝦、海參和帝王蟹等海產品都是高檔海鮮的代名詞;但真實的情況是,這些“高檔”海鮮很多時候是相對過剩的。
數據顯示,雖然在東南一些傳統的沿海地區,人均消費量超過25公斤;但只有42%的中國人經常食用海產品,其余的58%在人口稠密的內陸地區,海鮮消費量很低——中國海鮮消費“貧富差”很明顯。
所以說,很多海鮮品種的市場規模不是想象中那么大的,加上養殖戶動輒一擁而上,價格是有如過山車,一天一個價。
嘉谷的海洋牧場這樣立體化、多元化養殖就挺好的,而且大多數是本土傳統高值魚,如大黃魚、小黃魚、真鯛魚等,不需要一個教育消費者的過程。當然,在內陸拓寬消費群體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養殖多元化相對來說,產量可能不太穩定。好在嘉谷的海洋牧場規模足夠大,嘉谷又不是什么消息滯后的散戶,供貨穩定應該還是有保障的,打個3分算是合適的。
助理低頭看看記錄,繼續道:“讓人工養殖出來的水產達到野生水產的品質,至少要給4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