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10月11日的下午兩點,身在京城的郭可豐在酒宴散去,送走客人后,帶著微醺的酒意,獨自回到了自己在香格里拉酒店的豪華套房中休息。
他摘掉了領帶,脫掉西裝,把衣服掛在了衣櫥里,轉身就坐到落地窗前的搖椅上,且從茶幾的盒子里拿起了一根雪茄煙。
然后身在溫暖的陽光中,悠悠然夾斷了雪茄,點燃之后美美的吞云吐霧起來。
抽雪茄原本就是他不多的嗜好之一,何況他更喜歡這種事成之后的放松感。
雖然這只是片刻的,短暫的,自己給自己的一點小小獎勵,馬上下午還有一個重要的商務會議要參加。
但卻能讓他感覺到一種努力過后獲得收獲的快樂,充滿了成就感。
他這么說,并不是在炫耀什么,而是實實在在的感受。
如果是足夠了解他的家族的人,那么僅僅從他的姓名,就能知道他是亞洲糖王郭氏家族的一員。
不過,人們要是因此認為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就能在三十五歲,成為一家跨國糧油公司話事人的話。
那這種想法對他來說就太不公平了,甚至可以稱之為偏見。
因為他能做到這個位置也沒有那么容易的。
實際上除了投胎投的好之外,其實他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也離不開他個人勤奮和努力。
要知道,他只是糖王的近親,是糖王的侄子而已,并不是糖王的親兒子。
還遠到不了可以安心躺平,只要老實聽從家族的安排就可以按部就班上位的程度。
而且不得不說,已經在馬來西亞站穩腳跟的郭氏集團是個大家族,光糖王這一代人就有兄弟六個,然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數個子女。
所以可想而知,即便是身為郭氏家族的一員,郭可豐照樣得“卷”。
他從小到大不會感到輕松,反而會有莫大的壓力,想過吃喝玩樂的奢侈生活更是想都別想。
父輩那一代創業不易,對他們這些子女的教育和要求都很高,希望他們都能成為真正的精英,不可能拿大把的金錢讓他們當沒用的米蟲,去過紙醉金迷的日子。
要是他們自己再不努力,就很容易被家族看輕,然后泯滅于同一代兄弟姐妹之中,變成一個平庸的普通人。
要是這樣的話,當然也就再也沒了進入郭氏家族核心的機會。
幸好,郭可豐在同一代兄弟姐妹之中是那個既努力又有天分的優秀者,從小就爭氣。
不但學業上成績優秀,更是對于經商有著濃厚的興趣,很早就入了糖王的眼。
因此他這位六叔,才會像對待親兒子一樣栽培他,給了他不少機會。
郭可豐還記得自己1972年從新加坡大學畢業時,直接就被六叔點名,進了郭氏集團的聯邦公司。
日理萬機的六叔在這里,親自手把手地帶他從面粉業務做起。
當時他們叔侄保持著每周會見兩三次的溝通頻率,配合十分默契。
在叔叔的指導下,他迅速成長起來,以質優價低的方式從加拿大、澳洲、美國等地收購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加工成面粉、飼料、豆油等,然后銷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