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開始卷起來了!
有人說,“沒有外部競爭的壓力,消費者就成不了上帝!”
這話真沒錯,商業上的好多事,其實就是這么個道理。
不過需要聲明的是,在1988年的開端,京城先卷起來的可不是高檔服裝業,而是剛剛才發育沒多久的現代快餐業。
已經過去的1987年,絕對稱得上是京城現代快餐業啟蒙的一個標志性年份。
因為除了這一年11月份在前門大街出現了第一家賣炸雞的美式快餐店肯塔基之外。
一個月之后,在京城的東四西大街還出現了一家牛肉面連鎖店,打出了“美國加州牛肉面大王”的招牌。
這兩家經營內容上完全不同的快餐店,雖然一個是主打純西式的炸雞快餐,另一個是主打中式的飲食方式。
但共同點,是他們都冠以“美國”這樣字眼來招攬顧客。
而且同樣以明快色調的招牌,簡約的裝修風格,以及先排隊點餐,再回座位就餐的用餐模式,把自己和傳統的中式小吃店,甚至是義利快餐這樣的港式快餐店區別開來。
所以對于大部分沒有去過美國,甚至可以覺得自己永遠都沒有機會踏上美國國土的人來說,他們對美國夢的幻想全都投入在了這一份炸雞和這一碗面里。
說白了,對美式快餐趨之若鶩的華夏老百姓來說,他們所買到的其實并非只是一份普通的快餐,而是他們對美國的好奇和幻想。
于是這些原本味道和材料都很普通的食物,自然就能因為顧客的這種美好情感而產生一種神圣的光環,從而賣出高價來,輕而易舉把他們的血汗錢賺走。
尤其是那個賣牛肉面的,根本就是個純粹搞噱頭的假品牌,在美國壓根就沒有這么個買賣。
人家肯塔基好歹還真是來自美國的大企業,雖然心黑,可畢竟是真正的舶來品,食品配料和一些設備、用品確實都是從國外進口。
可那牛肉面算什么?
除了一個噱頭,沒有任何東西能和美國掛鉤。
無論味道還是烹飪水平,別說跟咱們正宗的蘭州牛肉面沒法比,就是跟同樣的贗品,由咱們本土創造的“蘭州拉面”也沒法比。
但價格卻直追肯塔基七塊三的單人套餐,居然敢賣六塊一碗。
就說這刀磨的有多塊吧!
這膽兒肥不肥?
這事兒要說起來,簡直就像若干年后在東華門夜市出現三十塊錢一份的“正宗老京城三明治”那樣割裂。
可惜不知就里的群眾太多,好多人全無分辨能力,還真以為美國加州的人民愛吃牛肉面呢。
寧可花一斤半醬牛肉的錢,去吃那碗只有一小段香菜,四五塊牛肉,泡在醬油湯里的二兩面條,就是為了想體驗體驗美國人愛吃的牛肉面和咱們本地的有什么區別。
這讓無良商家發了大財,八十個餐位,一天要接待三千多名顧客,最忙時單日翻臺30多次。
結果十個人里有九個美國夢碎,大家發現自己辛辛苦苦賺到的血汗錢被誆走,也只能背后尋思一句“加州人根本不懂
其他的什么都做不了。
不過,這兩家依靠京城人獵奇心理賺得盆滿缽滿美國快餐店,好日子還沒過幾天就差不多到頭了。
因為隨著新一年的到來,一家名為“姜餅人”的西式快餐店在京城開業了。
這個品牌主打平價,價格低的就不像話。
而且“出生”就是連鎖模式,甚至在京城的各大鬧市區一開就是五家。
這件事簡直就像是花果山頭的神石炸裂,蹦出了一個注定要大鬧天宮的竄天猴兒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