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慶經寧衛民一番指點,茅塞頓開,最先瞄準的兩塊地方就是大北窯和三元橋。
在這個年代,在戶外設立廣告牌還沒有太復雜的手續。
只要跟京城宣傳部門申請報批,獲準后再去交管局做個備案,打個招呼就成了。
這兩個部門并不難為人。
唯一算得上硬性門檻,讓一般人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根據市宣傳部門規定,京城所有的路牌廣告和戶外廣告,都只能由京城美術公司統一規劃和制作。
也就是說,這還是一門被國企壟斷的行當。
而且戶外廣告牌都是固定在角鐵焊成的架子上的,這年代也沒有噴繪技術,圖案全都靠人工去畫。
無論是安裝工人還是畫畫的美工,全得高空作業,自然造價不低。
大多數人都是因為一塊廣告牌動輒好幾萬塊的造價而被攔在這個行業之外。
不過有一說一,這對于起步較高,賬上趴著一百多萬的趙大慶來說反而算是一種好事了。
正是這種資金高占用率的苛刻條件,才讓他可以領先大多數人,提前占領相中的地段。
另外,也等于在安全方面把自己的責任排除了大半。
既然是指定的國營企業承建,那么一旦出了問題,主要責任就不是怪罪到他們的廣告公司身上了。
總之,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
就在京城大多數經商的人,都在盯著批文和國庫券的時候。
1988年的4月2日,在京城的大北窯和三元橋的路口,還很少有人注意到這里已經樹立起了一個個高聳入云的鐵架子,許多人都誤會是什么新式樣的電線桿子。
然而當鐵皮板一塊塊的拼接安裝上去時,這超高超大的廣告牌初現崢嶸,卻幾乎能把路人們都給嚇了一跳,回頭率那是百分百啊。
不為別的,就因為趙大慶記得寧衛民的吩咐,說他們的廣告牌的高度和面積一定要保證三環路高架橋上也能清楚的看到才行。
所以他們的“壯舉”已經打破了京城當下戶外廣告高度和面積的記錄。
他們的廣告牌,比王府井那著名的十塊廣告牌,和西單一整面的廣告墻都要大得多,讓人看著就能感覺到自己個體的渺小。
尤其是在此時,還沒有太多高樓大廈的三環路上,這種對比就更是顯得懸殊,讓人感到夸張。
不過話說回來,一下子就申請了這兩個地點立交橋路口四個方向二十四塊廣告牌,造價總計九十六萬,也真夠趙大慶一受的。
不是他不想把亮馬橋那塊的戶外廣告也給辦下來,而是真的資金不夠用了。
他手里目前留下的錢頂多了,也就夠公司開工資,運作半年的了。
所以要想再開疆擴土,趙大慶那就得盡快回籠資金才行。
為了實現這一點,趙大慶不但把寧衛民留給他的媒體資源用上了,約好了幾家報社的記者來拍照采訪,算是利用社會新聞給自己做個變相的招商廣告。
而且他也沒忘了身邊可用的資源,這不,金坡酒行的沙經理就讓他也給叫到安裝現場來了。
趙大慶在大北窯的路口死乞白賴非要賣幾塊廣告牌給這個老伙計不可。
“我說老沙啊,你就不能照顧照顧兄弟我啊,你也太不夠意思啦。你就不能支持支持我的工作,我這起步艱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