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日本廢品回收體系為了環保,向來以“分類嚴苛”著稱。
例如,金屬、塑料、紙張等不同品類需嚴格分開回收,電子廢棄物更是細分為數十個子類,不夸張的說,連牛奶包裝都沖洗剪開。
這種精細化分揀,不但降低了后續處理成本,也提升了資源轉化率。
而對于孫五福他們這些人來說,那就意味著省事兒和高效運轉。
他們收日本的家用垃圾,幾乎不用費什么力氣再拾掇。
最麻煩的品類也就是收上來的服裝,鞋子,如果有用得著的,價值較高的,那會挑出來重新洗了熨燙。
還有一些烤面包機、烤箱,電視、冰箱、錄音機之類的,如果還能用,也會擦拭和清洗一番。
他們可不像日本人那么死腦筋,非得按照行業要求,鐵歸鐵,銅歸銅。
不管東西是好是壞,一律先得破壞。
只有完全壞了的,不能賣的東西,他們才會拆開,按照日本的行業要求把金屬分類了。
所以在他們的眼里,家用垃圾根本就不應該算是什么垃圾,都是幾乎能直接換錢的商品。
哪怕日本的廢品比國內回收價格低得多,但架不住量大,變現容易啊。
像能在舊貨市場賣掉的家具、家電、家用產品和服裝,就派人派車拉過去賣掉了。
而那些經過還原的物資,幾乎攢起來一批,送到廢舊資源處理公司,讓驗貨員一看貨,只要沒有雜質,當場就能換成錢。
這樣的資金周轉率這樣的發賣模式,數錢數到手發軟。
和他們在國內收上來總是落滿塵土、骯臟不堪,發霉發臭的東西,得捏著鼻子,送到廢品收購站去排隊挨白眼兒可不一樣。
其次,還別看日本人負責處理垃圾的工人歸屬于地方自治體,都是公務員性質,旱澇保收的穩定工作。
但因此從心理鄙視這一行,根本就沒有日本人愿意去從事這個職業,用工缺口很大。
再加上如今日本匯率高,廢品回收價格品便宜,日本人扔大件垃圾還得付費等原因,這就導致日本人現行的垃圾處理模式對于從業公司來說,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
而對于民眾來說,則牽扯精力頗大,苦其久已。
那么面對孫五福他們所提供的免費回收廢品這種服務模式,日本民眾也就根本沒有抗拒的能力。
幾乎只要看到過公司塞在信箱里的廣告,人們都會打電話來詢問。
而這些打過電話的人,至少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把家里收拾出來的大件垃圾和部分閑置無用舊物交由孫五福他們來處理。
于是短短幾個月下來,孫五福他們的生意就好的做不過來了。
從早九到晚七,絡繹不絕的電話鈴聲幾乎貫穿全天,等著他們登門取貨的地址每天至少要接到上百個。
干不完,真的干不完,接到的活兒只能往后排,而且越排越多。
可以說整個東京的市場太大了,而且根本就沒有和他們競爭的人,以至于老客戶就夠養活他們的了,根本都不用發傳單了,否則就是他們跟自己過不去了。
但問題是,苦惱也由此而來。
對于華夏人來說,賺錢雖然很快樂。
但看到錢擺在手邊,卻因為人手不足,地方不夠,掙不到手,這才是最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