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像是吃了一大口墻灰的感覺差點讓他當場噴飯,從此望而生畏。
可這次卻不一樣了,被包子包裹的餡料成功結束了他的負面印象,甚至和諧的口感,讓他有點上癮了。
雖然不是他熟悉的那種包子了,但這種口味真的很好,而且不但他滿意,那些歐洲老錢們更為滿意。
要知道,很多時候,一個人最固執的部分就是他的味蕾。
就像華夏人的胃要適應正宗的法餐,通常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樣,法國人的胃對于中餐也存在一定的排斥感,也需要時間來適應。
更別說還牽扯到歐洲人本身文化上的自負,以及對東方古國多年來抱有成見的輕視感了。
但這一次,圣特羅佩開業的第一家中餐廳卻好像成功避免這種過程,沒有產生多少飲食的矛盾和文化理念的沖突,而是直接就這家餐廳成了圣托羅佩最吸引人的特色餐廳之一,成了這里獨一無二的東方菜系餐廳。
有不少歐洲“老錢”,甚至是通過這家餐廳第一次品嘗到了正宗的中餐。
而對于寧衛民來說,金錢的獲取是最理所當然的收獲。
圣托羅佩的金玉滿堂分店開業僅僅一個月,他就從中獲得了能與東京銀座餐廳相差無幾的營業利潤,這還不算阿蘭·德龍和大師應得的那份。
完全可以說這里是他這輩子所見過的,能把中餐賣得最貴的地方。
在這里,一樣沒有菜肴的明碼標價,兩人吃一頓包括前菜、主菜和點心、甜點在內的飯,至少要花費三萬法郎。
由不得他不感慨,阿蘭·德龍痛宰歐洲人可真是把好手,比他宰日本人還要狠。
也讓他真正的清楚了一點,歐洲富翁花起錢來,其實比日本人還能造,只不過看他們愿意不愿意,感覺值不值罷了。
而相輔相成的,還有日益走高的口碑和名氣。
由于許多有身份的人在品嘗過后都表達了贊嘆,跑到這里來用餐的專業美食評論家越來越多,迅速增多的好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餐在法國的存在感。
本來法國出于對本國美食的自負,這里一直都是整個歐洲中餐館最少的地方,即使是在巴黎,也只有十三區有著不多的中餐廳,而且還多是那種廉價,粗糙的“改良中餐”。
結果這一下就真的不一樣了,許多圣托羅佩的顧客達成了新的共識。
他們感覺中餐就像是一種讓人眼花繚亂的魔術,不但精致,味道好,而且還沒見過,非常新奇。
是的,最有意思的就是這一點。
即使都是好評,可這些對中餐開始產生好感的客人,仍然說不清中餐是什么。
因為每個人,對中餐的感受都不同。
也許是辣的,也許是甜的,或者是酸的,或者是重口又或是清淡的,也許是一道桃花泛,也許是一道溜魚片,或者是粉,面,花卷,餛飩。
他們吃過中餐,但每頓飯也最多幾種,對中餐的認識是典型的管中窺豹。(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