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帶著一家人在法國安適地享受著歲月靜好,然而這個世界的大部份人,卻難有這樣的幸福。
實際上就在寧衛民躲安逸的這段時間里,整個世界局勢,一直在發生著跌宕起伏的巨大變化。
亞洲、歐洲、中東、美洲……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就沒有一個地方是消停的,有些事兒甚至充滿了悲情色彩。
霍梅尼葬禮,是1989年伊朗歷史上一個震撼人心的時刻。
這件事發生在1989年6月6日,地點在德黑蘭。
規模之大,混亂程度之高,歷史上都少見。
盡管美國和西方國家不待見霍梅尼,把他死訊當好消息,但在中東地區,霍梅尼地位很高。
黎巴嫩、敘利亞這些地方的領導人,對他公開悼念。
尤其伊朗的老百姓對他感情很深,為此葬禮當天,有200多萬人自發性走上街頭送別這位領袖,把德黑蘭圍堵的水泄不通,那場面壯觀得讓人瞠目結舌。
可結果也正因為這樣,最終這場葬禮因為熱愛他的群眾在墓地爭搶裹尸布而徹底失控,演變成了一場重大的騷亂。
共有八個人被踩死,四百多人受傷,還有好幾千人因為熱或自殘送醫……
與此同時,羅馬尼亞的政局也有了動蕩的苗頭。
有六名高級干部聯名寫信公開批評執政者齊奧塞斯庫,指責他搞砸了經濟、禍害了民生。
此信通過自由歐洲電臺傳遍了全國,許多民眾表示支持,覺得終于有人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但剛愎自用的齊奧塞斯庫并未重視這些批評,依舊我行我素,殊不知全國范圍內對他的不滿情緒已經積壓到了極點……
同樣是這個時期,另一個曾經與美國針鋒相對的超級大國已經無力承擔無底洞一樣軍費開支,選擇從東歐的舞臺上逐漸退下。
“冷戰“,在時間的流轉中終于走到了落幕之際。
這一過程如同一位巨人默默地告別舞臺,雖然無聲,卻影響深遠……
不過即便如此,這段時間里,西方世界的日子也并不那么順風順雨。
尤其是英美,他們根本沒有心情以勝利者的姿態坐看別家笑話。
對于英國來說,從1988年以來,英國作家魯西迪就因為小說《撒旦詩篇》遭受死亡威脅。
該書在伊朗被禁,正是伊朗已故領導人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對魯西迪的生命,下達了300萬美元的懸賞令。
而今霍梅尼雖然已死,但魯西迪反而更危險了,這件事幾乎成了一個死結。
英國政府不但因此跟伊朗斷交,而且還不得不派遣007一樣的特工,對魯西迪實施二十四小時的保護計劃,窮盡所有的方式,使其隱姓埋名,保全性命。
至于美國,所承受的災難更大,因為再強橫的國家也沒法跟自然之力對抗。
1989年10月17日,美國舊金山發生大地震,震級里氏6.9級,死亡逾270人。
這是20世紀美國大陸經歷的第二次最大地震,僅次于1906年聞名全球的舊金山8.6級大地震。
所造成經濟損失估計10億美元,并且造成了幾百萬居民缺電,計算機不能運轉,交通阻塞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地震切斷了交通,損害了舊金山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