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橋梁、機場、海灣快速鐵路一時被迫關閉。
舊金山及其附近地區,高樓大廈左右搖動,玻璃碎片四處落散。
海灣地區一座大廈倒坍。
市內幾處起火,馬里納區大火熊熊燃燒。
自來水管遭損害,救火工作受阻。
地震發生時,舊金山“燭臺”公園球場正在舉行第三屆棒球比賽。
場地震動15秒后,所幸無大損壞,6.2萬名觀眾慶賀幸免災難……
鑒于以上這些情況,不得不說,在這一年,過得最風光滋潤的國家恐怕就只有日本了。
日本沒有天災,也沒有戰爭的威脅,幾乎人人都是富翁,經濟是真的強。
這一年,在日本股市和樓市高歌猛進上漲同時,日本的人均gdp不但超過了美國,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同樣是創下歷史記錄。
典型的例子如三菱地產以8.46億美元買下了紐約地標建筑——洛克菲勒中心。
索尼以34億美元天價,買下哥倫比亞影業,成為日本當時最大的海外并購案。
這場跨國收購之后,甚至在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上,哥倫比亞女郎身穿和服扮成了藝妓,標題是“日本入侵好萊塢”。
可以說日本盡管死了一個天皇,但進入平成年代,看上去依然國運昌隆。
因此日本本國的媒體在這一年屢屢鼓吹所謂的“平成景氣”,直接把當下的經濟狀況和日本歷史上的盛世相提并論。
不過日本自身的確也有很嚴重的問題存在。
比如說,就拿海外投資這件事來說,一部分日本人就清醒的意識到,隨著蘇聯的威脅減弱,日本作為“經濟挑戰者”,將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
在這些人看來,美蘇和解,對日本形成了“令人喘不過氣的沉重壓力”,三十年代美日對立的歷史還歷歷在目,未來“將以相似的形式重演”。
果不其然,美國人也是這么想的。
這一年美國的暢銷書除了《日本可以說不》,還有《大國的興衰》、《購買美國》。
《大國的興衰》從霸權交替的角度,看待愈演愈烈的日美經濟摩擦,把維護美日貿易平衡,提高到維護美國霸主地位的高度。
而《購買美國》稱,日本人“已經購買了美國的公司”,“美國的就業和福利被外國控制!”
美國國防顧問委員會甚至在1989年報告書中指出——美國再也不能單純從軍事方面考慮國家安全問題,必須將經濟利益看作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日本人在討論,“美國何時成為日本的第41個縣”時。
其實美國人早就在疑惑了,到底是誰贏得了二戰,誰贏得了“冷戰”?
再比如說,現在日本,是個人就能看出日本經濟已經有了泡沫。
別的不說,房地產和股市的超級錢生錢運動很明顯就不正常。
尤其是日本的出口業,在日元快速升值之下,其實受到了很嚴重的打擊。
一方面,日本國內的工資水平迅速提高,大學生就業出現“割青田“現象——企業為爭奪人才,提前三年簽約尚未畢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