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青春,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戀愛。
起碼對于20世紀60年代出生在大城市的日本人,那些差不多可以對標共和國的七零后或者八零后的“新人類一代”,他們的青春就與戀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也是從他們這代人起,日本社會才有了消費文化式的戀愛,直至達到泡沫時期愛情資本主義的最高境界。
比如說“情人節”這一社會性活動的出現和繁榮,就是他們這一代人造就的。
雖然早在五十年代末,西浦百貨就效仿美國人在當天打出了促銷的宣傳口號——“情人節,送家人一份禮物吧。”
然而進展卻十分不順。
二戰之后出身的“團塊世代”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之痛,但因為多數人都擁有一個堪稱貧困的童年,成人之后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本質,沒多少人愿意為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破費。
直到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情人節送巧克力的理念,才因為他們的下一代——完全沒有吃過苦頭,又正值青春期的“新人類一代”而固定下來,并且一下子得到了普及。
甚至隨后還在糖果店的推波助瀾下,衍生出了3月14日,回應與回禮的“白色情人節”的風俗
以及回禮“棉花糖”是表示“抱歉”,送糖果則意味著“今后請多關照”的相關暗語。
另外,幾乎是同一時期,同家人一起慶祝圣誕節的行為也在逐漸普及。
最初的時候,慶祝方式比較簡單,日本的打工人,通常會把公司發放的巧克力蛋糕拿回家與家人共享。
但到了八十年代,雜志媒體就開始營銷圣誕節要和戀人一起度過了。
吃虧上當被商家pua的還是剛到適婚年齡“新人類一代”。
不過,當時的流行方式是在一間小套間中和很多人一起開派對。
最終,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后,風俗又是一變,“和戀人單獨一起過圣誕節”成為了“泡沫經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
從此之后,在圣誕節前后,東京都內、橫濱市內的高級賓館預約爆滿,尤其是全日空酒店,長富宮飯店,羽田東急這些有可以觀看夜景的休息室和酒吧的地方,更是熱門,當天的房費要比平日高出一倍不止。
這也就造成了平安夜里,年輕人一起出動的異樣光景。
1989年12月24日,這是平成初年的平安夜。
這一天,無論是在街上還是fm電臺中,都能聽到外國的圣誕節音樂。
人們把這些音樂放在熱門歌曲中一鍋亂燉式地翻來覆去地聽。
在東京,澀谷,原宿的街頭全被裝飾得十分有氛圍。
這就像是迪士尼樂園這種奇妙繽紛的世界,跳出了日常生活的感覺。
人們在特定的日子來到了日常的街頭,而衍生出這種狂歡式景象的正是圣誕節這一社會活動。
尤其是近一個月來的股市大漲,讓人們越發又有了狂歡的渴望,已經沒有人會在意昭和的逝去了。
如今已經成功突破了40014點的股指,給了日本民眾更加的心情去迎接年底的諸多快樂,足以讓他們底氣十足地度過了一個圣誕節。
年輕男人們都在為今天怎么哄女神開心而儲備著錢包,同時也為即將迎來的浪漫之夜無比興奮。
年輕的女人們也在精打細算,想著這一天的夜晚自己會得到什么樣的款待,獲得什么樣的禮物而隱隱期待。
“平安夜有安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