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管吃管喝,賣出的門票他一分不要,可以全部捐贈給亞組委。
只是家里兩位老人喜歡京劇,希望文化局最好給安排幾位名角陪他們也唱上幾場。
也正因此,文化局什么顧慮都沒了,當場就拍板把這事兒給做實了。
要知道,寧衛民出的可是兩百萬啊,而且場地還是拿來白用的。
對于文化局來說,承辦本次活動,他們只要輪著派劇團過來唱戲就得了。
哪怕輪著番兒的在這兒演兩個月,每天也有三萬多的收益。
你就是二百人的大劇團,連勤雜工都弄來,那演完了最多也就付個一萬塊的勞務費到頭了,文化局每天至少白落一多半的勞務費呢。
可以說,文化局作為組織者站在中間,是又落實惠,又落人情,還能提高威信,順帶也有了工作成績能跟上級交代了。
這筆賬可太好算清楚了,只有傻子才不愿意干呢。
于是在寧衛民的出錢資助下,文化局很快就緊鑼密鼓的把活動張羅起來了。
受他們的邀請,共有三十二個全國各地的知名京劇團響應,會在五月底來進京演出。
整個活動流程為期三個月,一半時間排練,一半時間演出。
的具體的演出安排是到京的劇團分別蕓園戲樓和京城展覽館分開進行排練。
然后先進行面對小眾群體的商業演出,再去京城展覽館進行面對公眾的大型匯演。
至于江念蕓和康術德兩個人,他們作為寧衛民指定的贊助商代表,則會始終被當成貴賓,全程參與本次紀念活動。
結果自不必說,對于愛戲懂戲的兩位老人來說,對于寧衛民辦的這件事簡直太滿意了。
從第一個劇團進蕓園開始排練起,他們每天就有了額外的樂趣,有了更多的事兒干。
連原本鬧情緒的康術德都沒工夫再生氣了,哪怕嘴上還會時不時嘮叨幾句,但每天去大酒缸忙買賣的工夫明顯少了。
而是有工夫就去戲樓看梨園行的排練,和那些劇團的名角聊戲,沉浸在吹拉彈唱,唱念做打的樂趣之中。
于是乎戲樓東院哪怕沒到公演的日子呢,也是天天的熱熱鬧鬧,天天的轟轟烈烈。
這還不算什么,關鍵是兩位老人是真正有素質的票友,這點讓劇團的人也很意外。
即便他們早從文化局處得了交代,知道得哄著兩位老人家,這是出錢的東家。
但即便如此也絕沒想到,這兩位居然是有著真本事,夠格上臺的真正行家里手。
首先江念蕓的青衣唱得好,梅派的大氣優雅,雍容舒展,讓她學得惟妙惟肖。
要不是老太太的確歲數大了,聽她的唱,一定會讓人想起“有美一人,輕揚婉兮”這樣美好的句子來。
康術德確實不會唱,但老爺子會拉胡琴。
而且不是一般的水平,稍微熟了熟手,就能整出整出的拉。
他那琴一送一遞山是絕不含糊的,尤其給江念蕓操琴,倆人配合的默契并不比真正的劇團名角差多少。
以至于無論哪個劇團來過蕓園,那些真正的名角,都能很快的對兩位老人生出好感來。
畢竟老話說得好,貨賣識家。
誰不希望自己的演出能碰上真正懂得欣賞的行家呢?
這一點,其實從每次兩個老人興之所至,上臺客串一出,都能獲得滿堂彩也能看得出來。
雖然說他們有充分的主場優勢,賣力叫好的大多是那些捧著他們飯碗的蕓園工作人員。
但憑良心來說,這些劇團的人也不能否認,兩位老人要年輕個二十歲,完全是有資格可以登臺唱大軸兒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