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道這事兒有多么奇怪和別扭。
她總有一種錯覺,紐約的唐人街根本就不是華人的聚集地。
因為言語不通,在她眼里,倒像是韓國街或者是越南街似的。
最后,飲食方面,米曉冉極其不習慣。
非常不幸的是,這個年代的美國簡直就像是中餐的沙漠。
這里的中餐館,水平簡直可以用胡來來形容,全是大鍋菜炒的酸甜口的菜肴。
外國人喜歡得要命,可米曉冉一吃就感到齁和膩,惡心得想吐。
說句不好聽的,這兒就沒幾個正經中餐廚師。
連趙漢宇家那不算正宗的廣東菜廚師,都已經算是高手了。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米曉冉和趙振宇都是用洋快餐和自己做來解決肚子問題的。
可米曉冉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胃口。
洋快餐吃多了,她容易消化不良,胃里會難受。
而選擇自己下廚做呢,從經濟的角度是劃算的。
可問題是,她只是廚藝初學者,簡單的飯菜還湊合,也就是勉強下咽的水平而已。
沒轍呀,下碗西紅柿雞蛋面,就成她自己最常吃的飯菜。
但更糟糕的是,這里沒有米曉冉適口的咸菜可買。
米曉冉是京城人,這個年代的國內北方人,飲食方面的特點就是口重。
每餐都有吃咸菜的習慣,就跟四川人要吃辣椒似的。
但美國怎么可能有呢?
八寶菜、辣菜絲就別想了,大腌蘿卜和芥菜疙瘩也沒有。
弄得米曉冉的嘴里,寡淡得要命,能買到點腐乳和咸鴨蛋就謝天謝地了。
這里最多買到的咸菜,是廣東的沖菜。
總的來說很不幸,到美國第二年,米曉冉雖然成功的借助丈夫搬出了婆家,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可除了學習的焦慮,就是忙家務的身心俱疲,此外,還吃不好睡不好。
以至于她的體重不知不覺就逼近了九十斤大關,人瘦的都有點不成樣了。
但最難過的,不外乎這里接受不到太多國內的消息,所以每一次家里來信。
米曉冉都會揣著,帶在身邊,有時間就拿出來反復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