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問杜雁翎:“杜導演,我看完《我不是大英雄》,很好奇,這部電影有反派嗎?”
這個問題不止主持人疑惑,很多觀眾也疑惑。
誰是反派?
走出電影院,大概很多觀眾都會思考這個問題。
杜雁翎照著腦海里的劇本說道:“影片中其實沒有一個壞人,但對比代表弱勢群體的程勇一方,瑞士藥廠的醫藥代表似乎有些面目可憎,賣著高價藥,貪婪又無情。但藥企真的是壞人嗎?一個電影里總會有一個‘反派’出口。你得有一個讓觀眾喜歡的人,也得有一個讓觀眾不喜歡的人。但是不喜歡不代表他壞。”
主持人憂心忡忡說道:“現在醫藥界有部分人對這部片子產生質疑和不滿,杜導演你們考慮過嗎?”
杜雁翎有些歉意說道:“我承認這樣設計確實有商業層面的考慮,真正好的電影應該做到沒有人錯。這里我聲明一下,醫藥代表其實并不是反派,而是因為立場不同,才站在了主角的對立面。”
這時,李秋婷說道:“《我不是大英雄》的劇本還在寫的時候。其中一稿劇本,我跟陳導商量過,想把反派設置成黑社會,陳導反對,如果反派是黑社會,這就變成打黑的故事了,這事好像不是那么個指向。它最后的問題是什么?背后真正的利益集團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種說不清楚的東西,還是一個具體的事物?為此,李隆基導演也參與進來,我們三方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糾結到最后,結局是,那頂模模糊糊的‘反派’帽子被扣在了瑞士藥廠的醫藥代表頭上。準確地說,是把醫藥代表設置成了主角的對立面,因為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
杜雁翎也說道:“故事里并沒有反派,警察、法官、醫藥代表……每個人都是有良知的。”
李秋婷笑道:“除了醫藥代表,影片中另一個賣假藥的商人張長林,本來是反派,杜導曾建議把他翻轉成‘好人’。陳導同意了。你們去影院看看就知道了,張長林前期為了利益,甚至威脅過程勇要告發他,但后期隨著境遇的改變,他在審訊室最終沒有供出程勇,而是留下了一個略帶諷刺意味的狂笑。”
杜雁翎努力回憶劇本,接著李秋婷的話侃侃而談:“陳導說過,電影是建筑學。其中的悲劇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不是大英雄》有AB兩面,以那場重要的火鍋散伙戲為轉折點,前半段黑色幽默,后半段催人淚下。和用心刻畫人物性格一樣,影片中所有大大小小的笑點和淚點,也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
李秋婷點頭:“我覺得電影不只是文學,也是建筑學,非常需要理性的平衡。怎么吸引觀眾在電影院看兩個小時?就是把每個笑點和淚點都打好位置,再反復去驗證。《我不是大英雄》在散伙戲之前大概有四五十分鐘,陳導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得2~3分鐘安排一個小笑點,5分鐘安排一個大笑點,穿插進行,就像一條公路上的加油站一樣。”
杜雁翎說道:“搞笑是演員自帶的,幽默很多時候是靠情節的反差帶來的。大笑過后,便是沉重,甚至虛無。影片后期的淚點,很多都能在前期的笑點里找到對應。比如剛登場時戴著三層口罩,說著‘吃個橘子吧’的呂受益。當他后期生命垂危臥床不起時,‘吃個橘子吧’就成了淚點。想讓觀眾認真為這些角色痛心,那只能先讓觀眾愛上他們。”
主持人認真點頭:“是啊,密集的笑點讓觀眾暫時忘卻了他們的病人身份,前期的歡笑不過是悲傷結局的序曲。《我不是大英雄》就像一幢設計精細的建筑,每個情緒點都經過周密排列,影院里有多少人笑,多少人哭,笑了幾次,哭了幾次,每次的情緒濃度如何,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李凱也在場,雖然他發言不多,但心里早就樂開了花。
《我不是大英雄》第三天還沒完全過去,但總票房已經破三億。
明天是周六,這兩天才是見真章的時候。
上節目前,他刷了下實時票房數據,明天的預售,已經破億了,按照市場規律,明天拿到兩億票房都不意外。
啊,蒼天啊,大地啊,苦盡甘來。
為這部電影,李凱付出了很多,連屠刀都拿起來了。
不過想了想,他覺得自己的付出還不算什么。
看看身邊的王君。
王君這家伙的敬業,李凱在圈內找不到幾個人出來。
為了表現角色的病弱,王君每日完成8000次跳繩減重,減重20多斤。
最后更是為了演出自殺前病痛帶來的絕望,一早去醫院臥底,又把自己關在醫院的病房里,兩天兩夜沒睡覺。
所以才有了那場他演的角色好不容易醒來,故作輕松地跟其它人開玩笑的悲涼。
那種生理上的病態感,那眼睛里的血絲都是真的,這個角色的油膩、世俗、絕望、痛苦,還有他的希望、堅持、挺拔、釋然,都是真實的。
當這個從喜劇里走出來的演員,以這么一個響當當的角色的自殺戲,完成整部電影的休止符,那種巨大的悲傷感,告訴人們什么叫人物,什么叫演員。
……
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