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不斷滅國,并吞八荒之勢熾烈的不輸給秦滅六國。能做的似乎只是茍延殘喘,以及瘋狂的驕奢淫逸,失去了全部信念。
而燕王集團則不斷進取,燕王長子李靖,在瑪雅人滅國之后,就被派到了大東洲。大平原建立了遍布苦河流域的數百座屯堡,許多屯堡已經有了一定的人口基數,最大的屯堡已經有千人之多,升格為縣。環境改造的已經不在容易死人,李靖在苦水海口,建造了漢海都護府,被燕王任命為漢海大都護,負責統轄整個哭山、苦水之間的大棘原,為燕王披荊斬棘,開疆拓土。而趙構卻沒有子嗣,趙宋親宗皇子之間,則是爭權奪利,都像靠攀附燕王,繼承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吞并的宋庭皇位。
之前大宋引以為豪的人文,也在氣勢上漸漸被燕王壓過。雖然如今大宋文士,還帶著鄙夷的心態,諷刺燕王以夷變夏,引進大量夷學。但學習這些夷學的學子,卻展現出了比大宋科舉士子更強的執政能力,他們擁有更廣博的知識儲備,擁有更多樣的視角,一個兩個還看不出來,當成千上萬這種府學學生入仕之后,逐漸就將大宋士子比了下去。他們在方方面面的執政能力,都碾壓一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宋朝文官。
對科舉制的崇拜,宋人還不如明清兩朝。科舉制誕生于隋朝,奠基于唐朝,興盛于宋朝,可即便在宋朝,取材也不完全依賴科舉。大量太學生是可以直接賜同進士出身走入仕途,甚至可以做到宰相高位,比如晏家的晏嬰。
因此燕王的府學取士,一開始被批評,但聲音始終很小。如今則開始挑戰科舉地位,有識之士甚至也跟著否定科舉,他們倒不認為科舉只考圣賢書有錯,他們只是覺得科舉規模太小,不如府學取材廣泛。
壓力之下的改革,往往是有韌性的文明的必然選擇,所以趙鼎、張浚等人,這些年也在積極推動太學建設。太學對標的自然是齊州學宮,各地興建府學,挑選精英,賜同進士,直接做官。
晏孝廣已經去世,但晏湲還正當壯年,這幾年撐起了大宋朝政。做了大量改革,燕王出海開拓,他也派人出海開拓。從泉州出發,往南開拓。避開燕王勢力往西發展的路徑,從三佛齊一路往南,發現了類似大東洲那樣的巨州。晏湲命名為大南洲,其實就是澳洲。
只是這里的生番似乎不夠悍勇,晏湲派去的軍隊很容易就擊敗了他們。沿海探索了數年之后,確認這是一個比大宋還大的大島,沿著海岸修建了許多據點。除了用來流放犯人,目前沒有任何利益。
大宋也雇傭生番,他們主要從吐蕃招募兵源,這種制度原本就有,吸引周邊夷人,讓他們入籍,稱作歸明人。如今則大大增加這種規模,在四川邊境招募了一萬吐蕃騎兵,更多其實是防備吳階集團。
在大南洲招募的生番,雖然也很兇悍,但身材矮小,而且不善征戰。此時的澳洲土著,分為四五百個部落,人口只有幾十萬人,他們渡海來到澳洲,沒有敵人,土地廣闊,哪怕大部分是沙漠,沿海平原就足夠他們生活,還沒到互相沖突爭奪資源的程度。而資源爭奪是最影響民族性情的因素,瑪雅人從早期的建設轉向廝殺,就是環境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