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連年災禍,百姓以苦不堪言。
六月,鄭玄府上,兩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正赤膊上身,在小院內對著一堆石鎖、石片渾灑著汗水,不算高大的身材,卻肌肉凸起,穿滿了力量,正是張浩鄭益二人。
其中一個身高五尺有余(一米二左右),面目清秀,肌肉勻稱,雖然充滿力量感,卻不是高高鼓起的那種,很有美感,正是在鄭玄家住了五年多的張浩。
張浩放下手中的石鎖,擦了擦臉上的汗,目光盯著遠方,在思索著什么。
“哥哥,怎么了?”比張浩矮半頭鄭益走過來,關心的問道。
五年時間,鄭益一直和張浩住在一起,一起鍛煉,甚至后來鄭玄把教導鄭益的事情都交給了張浩來做,二人基本上朝夕相處,形影不離。
張浩一直以來非常照顧鄭益,甚至比親哥哥都要親,來到這個時代已經五年多,另一個時代的家人的影子,已經漸漸模糊,而鄭益則與心里那個弟弟的身影漸漸重合。
而鄭益則是非常的依賴張浩,對于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哥哥,崇拜的不得了,明明跟自己差不多大,卻比自己懂得多那么多。
“弟弟,答應哥哥一件事,若是以后我不在你身邊,你可不能荒廢了學業,每天的鍛煉也要堅持下去。”張浩看著鄭益,鄭重的的說道。
“哥,哥哥,要離開嗎?”鄭益一愣。
“恩,哥哥有些事要去做。”張浩回答道。
張浩這些年看著百姓民不聊生,想起自己知道的歷史,三國之后,中原百姓只剩百余萬人,差點滅族,才導致之后的五胡亂華這一慘劇。
漢朝人口最高峰達到了六千余萬,導致人口十不存一的原因,除了時局動蕩,連年戰爭以外,糧食、瘟疫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所以張浩有了一個初步的計劃。
“益兒不能跟隨哥哥一起嗎?”鄭益已經兩眼泛紅。
“不行,太危險了。”張浩斷然拒絕。
“益兒不怕危險,益兒要跟哥哥一起去。”鄭益一把抱住張浩,哭了起來。
“不許哭,不記得男兒有淚不輕彈了嗎,而且,咱倆都走了,誰來照顧父親母親。”張浩眼睛也有些泛紅。
天天朝夕相處,肯定是有不舍的,而且張浩更害怕那種孤身一人的感覺,但是他不能一直生活在這個安樂窩里。
“弟弟,你留下來還有輔助父親整理典籍。”
此時鄭玄正因為黨錮之禍賦閑在家,整理典籍,開創鄭學的時候,鄭學的出現結束了當時的古文經和今文經之爭,使經學統一。
“可是益兒舍不得哥哥。”鄭益抽泣著。
“哎呀,又不是生離死別,好了,隨我去見父親吧。”張浩安慰著,隨后穿上衣服,向鄭玄書房走去。
“義父”
“父親”
二人敲了敲門,走了進去,恭敬地站在那里。
“義父,孩兒有件事與您商議。”張浩說道。
“哦?什么事?”鄭玄放下手中的筆,抬頭望來。
“義父,孩兒想要出去游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孩兒想出去見識一番。”
“是嗎?有什么計劃嗎?”
“孩兒確有一計劃,請義父為孩兒參詳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