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工作面有一刻“留白”。
1月24日除夕當晚,接到集結命令后,沈春華立馬放棄年夜飯,舍下老婆和兩個孩子,帶著10幾名工友連夜趕往工地。他扎根現場開始負責物資進場清點及轉運調度工作,連續6個小時滴水未進,往返于風水電各類安裝材料堆場,早已沙啞的嗓音為物資轉運“吼”出了一條條“生命動線”。
作為最早一批參與進來的技術骨干,劉勘在開工前就已經蹲守在施工現場。對接圖紙、組織深化設計、與各方進行技術溝通協調。她一進場就進入了連軸轉的搶工模式,輾轉于設計院、指揮部與現場,每天僅能睡3個多小時,這是她給自己的最大“補養”。
大年初二晚,來自安徽的石一峰馬不停蹄,趕往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我會安裝鋁合金門窗、板房,現場肯定需要這個工種,去了就能幫上忙。”這個34歲的退伍軍人,只有這樣一個樸素簡單的想法。到達現場后,經過崗前培訓,他成為火神山工地的一名工人。他說:“主動前行的志愿者不止我一個,國家需要的時候,很多人都義無反顧。”
今年55歲的侯坤,具體負責電纜敷設和箱變落位安裝,在電纜敷設中,他緊盯著現場,往往是通宵整宿地跟進施工,生怕慢了半步。有人勸他去指揮部打個盹,他說:“這么多人都不休息,為什么偏偏我要休息?我是項目小組負責人,就得負責到底。”
在火神山建設工地,每一個建設者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都有一個個讓人潸然淚下的真實故事。
………………
火神山醫院作為一家專門的傳染病醫院,采用戰地醫院形式,進行了特殊的空間布置,在空氣組織上形成負壓氣流,避免以空氣為介質的交叉感染。醫院有嚴格的污染區和潔凈區劃分,采取“雙分離”設計,格按照《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實施,鋪設了5萬平方米的防滲膜,覆蓋整個院區,確保污染物不會滲透到土壤水體中,同時醫院安裝了雨水、污水處理系統,經過兩次消毒處理,達標后才可排入市政管網。在一號病房樓南側設垃圾焚燒爐,固體廢物集中焚毀,確保醫院不造成環境污染。
在全世界人民的“舉世矚目”下,經過建設者們夜以繼日的奮力拼搏,日夜鏖戰,2月2日,火神山醫院終于如期完工,正式移交,比預期2月3日提前一天交付。
10天建成一座高標準的傳染病醫院,萬眾矚目,舉世震驚,中國的建設者們再創“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跡!
“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種動員”,1月3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發布會上,世衛組織(WHO)總干事譚德賽激動地說,“也許你正在關注的是中國將在10天之內建成的一家大醫院,但這不是他們正在采取的措施的唯一目標,我相信這些措施將扭轉疫情趨勢。”
程風雷站在旁邊的樓頂上,從空中俯瞰火神山醫院,兩棟住院樓,整體呈中間醫護兩邊病房的“魚骨狀”布局。“主魚骨”是中間的長走道,功能為醫護人員通道和辦公區域。走道連接“次魚骨”的9個病房區,站在走道里可步行至任何一間病房。
回想這10天來緊張施工的日日夜夜,程風雷感慨萬千,熱淚盈眶。在這場日夜連軸轉的拼死戰斗中,建設者們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千里馳援武漢,日夜拼搏奮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初春凜冽的寒風里,在圣潔的知音湖畔,以“中國速度”創造世界奇跡,為把一個又一個生命從死神懷抱里搶奪回來,立下了卓著功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