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就是因為原來的崇禎皇帝是個昏君嗎?
崇禎皇帝下加征三餉,一方面刻剝百姓,致天下民亂四起;一方面又薄涼寡恩,殘害官僚,致君臣離心離德。
對官僚,崇禎皇帝無疑是個“獨夫”,對百姓,崇禎無疑是個“民賊”,合獨夫民賊為一者,天下必亡?
當真如此嗎?
原來的朱由檢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來理解大明朝的滅亡,覺得自己只要干得好,大明朝就可以順吉永昌。
哪怕是做的不是很好,也可以保大明江山社稷的周全。
直到他今天看到了這些死難的軍卒,他們直到最后一刻,都在砥礪戰斗,有很多的尸首分離,但是緊握著武器的手,仵作們怎么掰都掰不開,只能把這些武器,跟他們的主人放在一起安眠。
可以想象,盧象升的天雄軍在巨鹿賈莊被建奴八旗圍困,戰至力竭的那一刻,也是如此驍勇。
可以想象,孫傳庭的秦軍,在潼關出關作戰,被李闖王的百萬大軍層層圍剿,最后死難,也是如此堅韌。
可以想象,松錦大戰中,十幾萬大明精銳,在松山城被圍困至死的時候,同樣也是戰到了最后一兵一卒,戰斗了最后時刻。
否則,黃臺吉也不會在松錦之戰后,撒手人寰,戰場肯定異常的激烈,連黃臺吉這個已經登基稱帝的皇帝,都帶病,親上前線,因為不救下錦州,建奴就真的完了。
直到這個時候,朱由檢才徹底明白,并不是大明的皇帝,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朱由檢登基以后,很認真的想要記住每個朝臣的面孔,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官職,他們需要負責的事物,但是京師約有一千余京官,偶爾朱由檢和朝臣奏對,還要問王承恩這個人是什么官員。
這是最基本的工作,隨后通過各種奏疏,利益往來,根據臣子們的背景,確認對方所代表的的利益,最終確定他的立場。
還在各種講經中,了解大明帝國的運作,起運轉承的規律,各種政策,有朝廷推向全國的政令,都是誰參與,誰制定,誰草擬,誰審查,誰執行,誰監督。
這些都是朱由檢登基以來,他一直在做的事,也是一個皇帝的本職工作。
而現在的朱由檢,也在逐漸的涉及到軍政、財政、吏政的問題。
軍隊如何征調,駐扎何處,指揮者、將領是否忠心,軍卒們士氣是否旺盛,軍紀是否嚴明。
大明帝國的稅收大明稅收的由來,收支如何?如何開源節流。
人才選拔的規則,考成法的種種細則,明年的春闈應考人員的擴大,題目的制定,考成法吏治的反腐核心等等。
當朱由檢一步一步的學習如何做一個明君的時候,才逐漸對自然經濟、國朝制度、階層分化、土地兼并、財政危急、農民起義之間的邏輯聯系理清楚之后,他終于在這些軍卒死難的這一刻。
理解了什么叫做:幾百年、幾萬萬人丁的運動累積的蓬勃的力量,理解了什么叫做歷史的浪潮,理解了什么叫做不可阻擋的力量。
大明亡的不冤,韃清亡的也不冤枉。
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扁鵲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