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失敗,但凡是盡力局,同樣也會留下在了歷史上留下自己濃郁的一筆。
比如此時大明武廟里的武圣岳飛,就是這個統一戰爭的發動卻戛然而止的政治犧牲品。
但是岳飛從來沒有敗過。
他帶著八百背嵬軍在朱仙鎮直撲完金兀術十萬大軍的時候,金軍望風而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嚇得潰不成軍,狂奔了數百里。
跑到了黃河北岸的大名府的金兀術,從來沒想過岳飛會輸。
當然,不管是大宋的百姓,還是失地的流民,亦或者金國的將領、軍卒,山林間的草莽,誰能想到他會敗呢?
但是大宋的皇帝趙構,不想讓他贏。
岳飛沒有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將失地重新收復,納入大宋的版圖,但是因為是盡力局,沒人會怪他。
比如武廟里的另外一位,則是魏國大將張遼。
張遼過一次和岳飛八百背嵬軍沖朱仙鎮,李世民三千五百玄甲軍,出虎牢關破竇建德一樣的以少勝多的仗。
那就是逍遙津之戰。
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浩浩湯湯的奔著合肥而來,誓要拿下合肥。
張遼駐守合肥,守軍不多,糧草也不多,張遼迫于無奈,八百死士出城,直撲孫權十萬大軍,一直沖殺到了孫權的王旗之下,東吳猛將陳武被一個回合就斬于馬下,孫權落荒而逃上了山。
十萬大軍不戰自潰。
年輕的君王站在山頂上,他帶著雄心勃勃的野望而來,卻呆滯的看著逍遙津十萬大軍的潰散。
如果第一次是疏于防范的話,如果是這樣的戰斗只發生了一次的話,孫權還不會被笑成孫十萬,怎么說也是東吳至尊,一方霸主,為尊者諱的規矩,文人墨客還是要遵守的。
但是這樣離譜的事,發生了兩次,張遼八百死士沖陣,在逍遙津做了整整兩次。
第二次是在東吳軍隊染病,這軍隊打仗的時候出了傳染病,還怎么了得?
孫權準備撤退的時候,張遼在城頭一看,再次帶兵出城,追擊孫權,意圖在曹操調遣的主力馳援到來之前,咬住孫權所部,最大程度上,削弱東吳的實力。
孫權在這次的指揮中,同樣被沖陣弄的慌了手腳,留下了凌統斷后,匆匆南逃,而渡橋被焚毀后,留在逍遙津北的吳軍只能投降。
孫十萬這個外號,文人墨客連為尊者諱的傳統都無法遵守。
這兩次被同樣的方式、同樣的人、同樣的人數,打的潰不成軍,而且是十萬之眾對陣八百之寡,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極少,但凡是有就值得大書特書一番。
這一戰,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孫權在指揮中是不是犯了紙上談兵的毛病?
其實也沒有。
縱觀合肥之戰,孫權也沒有什么太過明顯的失誤。
比如駐營沒有水源、輕信奸細之語、輕敵冒進、好大喜功之類的錯誤,孫權只是簡簡單單的進兵,被八百人痛打一頓士氣大跌,圍城,軍隊染了病,退兵,被八百人追擊,被八百人擊潰。
只能怪張遼本人實在是太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