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之所以將拒馬樁設置在城外,其實目的就是不打算束手就擒,躲在城里炮轟對手,而是準備與對方在城外作戰。
原因很簡單,建奴的火炮并不弱,對轟,毛文龍并沒有多少信心轟贏對手。
而且騎兵一旦動起來,攻城時候,在城下反復的游走射箭,他們的炮火對輕騎的殺傷極為有限,但是騎兵跑起來,他們守城的壓力就會暴增數倍。
騎兵同樣可以攻城,與常人想的不同,騎兵的攻城,對城頭的壓制,是很多時候,步卒接近城墻的掩護,在這一點上,毛文龍與建奴打了這么久的仗,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
打建奴,守城是完全守不住的。
大明在薩爾滸之戰大敗之后,楊鎬被彈劾送入詔獄之中,大明遼東經略已經換成了熊廷弼,熊廷弼是一位良將。
在經過長時間的收攏潰軍,從內地調遣軍隊,收納蒙兀、遼民,多次納降,構建了一整套以戚家軍舊部為核心的軍隊,正軍三萬余,輔軍近十萬的遼東軍。
萬歷四十八年,六月,剛剛消化薩爾滸之戰勝利果實的老奴酋努爾哈赤,率領五萬正軍攻打沈陽城。
沈陽守城總兵賀世賢,親統明軍五千余眾,于沈陽城東二十里迎擊,野戰鏖斗,八旗敗,退十五里下營。
隨后在熊廷弼的多次調遣之下,大明軍主動出擊,總兵柴國柱帶兵在堡東三十里小夾山、榆條寨與后金對戰,勝之,斬首八百余。
隨后賀世賢率部出城迎戰,與皇太極所領右翼鑲黃、鑲紅、鑲白、正白四旗大軍,戰于城東渾河之畔,這就是秦良玉三姐弟血戰塞外的渾河之戰,大明再勝。
而后熊廷弼、秦良玉、賀世賢,再次與代善、阿敏左翼四旗戰于城北。
八旗被殺二百人,退走。
萬歷四十八年這次沈陽之戰,大明以大獲全勝而告終。
然后熊廷弼就被朝中彈劾,被罷免回到京師,袁應泰上任之后,就開始守城。
守,是守不住的,最終沈陽陷落。
熊廷弼有膽知兵,再次臨危授命,再次擔任遼東經略,但是遼東頹勢在王化貞再送了一波之后,熊廷弼也是無力回天。
這一次熊廷弼最終被傳首九邊。
他可是地道的楚黨,按照勢力劃分,他應該是閹黨之人,王化貞座師乃是東林黨魁葉向高,可是最終被傳首九邊的卻是熊廷弼。
就過往經驗而言,守城,是絕對守不住的,最好的防御,只有進攻!
“義父!”三個義子一聽面色大駭,毛文龍不僅不撤退,還要出城作戰,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
黃臺吉親自帶兵前來,就是誓要拿下義州,反正是朝鮮的城池,給黃臺吉又如何?
大明皇帝并沒有給毛文龍死守義州的命令!
義州能丟嗎?
不能。
在毛文龍眼里,他打下的地盤,就是他的,怎么可以兵不血刃就還給黃臺吉?
黃臺吉從柿子里挑了一個軟的捏,以為東江軍是軟柿子才會前來義州,而不是去歸化城。
毛文龍可不覺得東江軍是個軟柿子,相反,這個軟柿子當初抓為建奴鑄炮的佟養性的時侯,可沒軟過。
再說,義州一旦拱手讓人,朝鮮的態度必將轉變,大明需要朝鮮鉗制建奴左翼,否則建奴一旦真的砍光了大明的左膀右臂,那只有引頸待戮了。
大明皇帝雖然沒有說要守住義州,但是他毛文龍卻不是不知道大明皇帝的圖謀。
義州這次丟了,朝鮮也就跟著后金跑了,再也不會是那條做大明的狗也是榮幸的朝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