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推敲表文,看似縝密構思的背后,實則漏洞百出。先帝遺命,眾所周知,劉備晚年,對挺進中原已經沒有什么信心了,托孤諸葛亮之意,也只是想保住自己的蜀漢小朝廷。
況且劉備已死,遺命也沒有說非得伐魏不可。《后出師表》把伐魏當成是先帝的遺命,是既定的國策來執行,其實是放棄了自己對這一戰略的思考,撇清了自己的責任。
這與一向心思細密,嚴謹負責的諸葛亮形象不符,也不合于前表中注重休養生息,“親賢臣”的治國方針。
至于出師的六條理由,不直接言出師,句句迂回,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一定要出師,否則就是坐以待斃。
言辭委婉,論證薄弱,行文看似謹嚴,實則草率魯莽,完全不是諸葛亮的風格。
最后,說明世事難料,“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純粹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自我激勵以及對理想的追求。
戰爭無論勝負都事關老百姓的生死,無論如何都要慎重權衡才可以定奪。這種草率的出師,理由牽強,與一向親民愛民的諸葛亮的做法不符。
總之,縱觀全文,偏激之處頗多,難以服人,內在的邏輯思維經不起細致的推敲。從頭到尾都不似諸葛亮的風格,難以讓人相信是出自一向行文嚴謹的諸葛亮之筆。]
董教授瞇著眼睛盯著試卷,心說有道理啊!他又抬頭看了一眼歷史學家林峰教授,此時林峰教授正在靠窗那邊巡視監考,不過林峰的余光好像一直在往這邊兒掃。
董教授心想李亦儒雖然選擇的是古文,但其實研究的是歷史問題,如果林峰教授知道李亦儒對歷史的偏向,估計他能樂屁了吧?
講臺上的董之鵬,見到董教授邁著方步轉身離開李亦儒的時候,他終于笑了笑,還是董教授沒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監考!
可很快,董教授又邁著方步回到了李亦儒身邊,順便還帶回來一個林峰教授。
董之鵬:“……”
林峰教授是歷史學方面的權威,他其實很早就想去李亦儒那邊看看了,可是李亦儒身邊的兩位教授遲遲不走,他再趕過去湊熱鬧的話有些不妥。一是場面上不好看,二是還得有人監考啊。
他就不停地用余光觀察李亦儒那邊的情況,只要李亦儒身邊空出來,他就過去掃一眼,看看他究竟寫了啥。
結果這么長時間過去了,那兩位同事就像被釘在了那里,一動不動的,這給他急的啊。
直到董教授過來跟他耳語,他便急急切切地過來了。他瞇著眼睛仔仔細細地盯著試卷,卻見李亦儒下筆如飛:
[第四,《后出師表》中的稱謂存在諸多可疑之處。
我們知道《后出師表》的主要內容是力排眾議,出師伐魏,所以整個文章都洋溢著要將伐魏進行到底的凜然之氣以及對曹魏強烈的批判精神。
《前出師表》中對曹魏抨擊的地方很少,只是在結尾處提到“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算是對曹魏比較嚴厲的抨擊之語。
而《后出師表》中,此類抨擊之詞,比比皆是,而且鋒芒愈加尖銳,抨擊更為強烈。諸如用“賊”字的地方就有七處之多,如:“先帝慮,漢賊不兩立”,“托臣以討賊也”,“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今賊適疲于西”……。
另外,表中還有直呼曹操,曹丕軟肋的地方,如“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曹丕稱帝”。這些稱呼在前表中是沒有的,在現存諸葛亮的其他文集中,如此抨擊曹魏也是不多見的。
這一反常態,不合諸葛亮行文常規之語,的確令人生疑。另外,稱劉禪“今陛下未及高帝”,實為荒誕。
作為臣子向皇上上書,這種表述是極為不得體的。雖然劉禪才能不及劉備,但要受到臣下如此不敬之辭的刺激,實在是有傷君主的尊嚴。
熟知禮儀,行為謹嚴的諸葛亮無論如何都不會粗心大意到會這樣對君主不敬,實屬偽托之人在義憤填膺之時的激烈言辭。]
林峰教授皺了皺眉,他正要往下看的時候,只見李亦儒突然抬起手掌,“啪”地一聲蒙上了試卷。
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