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話岳峰已經在直播中講過好幾次了,但是因為最近這段時間的粉絲增長比較快,還有大量的水友是第一次聽到岳峰聊釣魚里的細節。
這個做數學題的比喻其實挺形象的,可以借助固有的認知習慣幫助初學釣魚的釣友形成相對靠譜的釣魚認識,其中審題解題的類比更是非常容易理解,好多原本對這玩意兒沒啥認識的水友一聽完,立刻就會在腦海當中形成一個方向上的概念。
“峰哥這個比喻好呀!感覺原本不太清晰的思路瞬間就被理清了許多!”
“那是,也不看看咱們峰哥什么角色什么地位,那可是正規賽場上也能奪冠拿第一名的男銀!!”
“小鯽魚場沒看出啥門路來,感覺在競技場上釣小鯽魚跟野釣水庫啥的釣小鯽魚完全不一樣啊,峰哥能說說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嗎?學釣魚五年了,一直在家門口周邊的小河溝里玩!”
“樓上兄弟說的太對了,我也有這種感覺,在我印象里峰哥最早開始開播的時候正好是春天鯽魚開口非常好的那個階段,浮漂動作非常干脆漂亮。
可是現在溫度高了,魚密度大了,卻反而給口不行了呢,你看上午比賽那些口,好多高清鏡頭下都幾乎看不出來,可是峰哥抬桿就中魚了!”
“樓上+1,同好奇!”
岳峰見狀,說道:“既然這么多兄弟都問這個,那咱們就說說這個問題吧!
首先,大家要知道最基本的一個概念,那就是對象魚比賽當中鯽魚的密度是非常高的,高到什么程度呢?一個四五十人同時做釣的競技坑里,小鯽魚的尾數要超過幾萬尾,好多坑里再加上自然繁殖的小奶鯽,總數量就更多了!
這么高的密度下,其實哪個水層都有魚,并不是大家固有認知當中的釣底才能釣到鯽魚!跟高密度相對應的,還有一個問題,魚經過反復釣放,開口正常攝食的情況也是受到很大影響的,超高密度加上不穩定的輕口、弱口,滑口,就導致了特殊的漂像形成!
如果坑里的小鯽魚是剛剛放下去第一次做釣的純生口鯽魚的話,那給口會比野釣當中的鯽魚給口還要夸張的多!
聽我一個朋友說他們以前玩競技的時候,剛放上的小鯽魚根本不需要調漂,鋼腳漂一腳踹,拋竿下去就翻身到位,提竿就是雙尾!根本不需要看漂,純頻率就行!
但是如果是久經釣放的滑口魚的話,給口就非常弱了!
魚口弱了,所以在競技釣老滑魚的比賽中,所有浮漂在入水之后翻身到位的過程中出現的所有跟常規動作不一致的地方,都有可能是中魚的信號!
這句話怎么理解呢?可能好多兄弟還沒聽懂,沒關系,我給大家演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