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師今天的課講得很好,我們都感覺收獲挺大的。”
王主任的表情也是有些無奈,想說什么的,欲言又止。
元嘉能猜到她想說什么,無非是學習壓力自然要給,還是得看成績說話,比起學校的業績來,心理健康真的只是掛在口頭上的東西而已。
他也知道,這次的心理培訓更多的只是走個形式而已,教學過程必要的形式,甚至元嘉講得很差都沒關系。
關鍵是元嘉講得挺好的,她也聽進去了,所以王主任才會有這種糾結的神色。
元嘉笑了笑道:“只是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拙見而已,王主任您從事教育行業多年,自然比我更清楚在教育這行里,永遠不可能有最優的方案,過去、現在、將來都不可能有,只有不斷地實踐嘗試,再不斷地改進,才是最合適的教學模式。”
王主任愣了愣,越加覺得元嘉仿佛能看透別人在想什么似的,他這番話也正好說在王主任的心坎上,既抬了她一手,又安撫了她不必為現在的教學模式而自責或者發愁什么。
教育和醫療永遠是難題,任何從業者都得有心理準備。
“元老師真是會說話,你開車來了嗎?我送你吧?”
“沒事,王主任您先回去忙,有問題咱們隨時聯系。”
……
這會兒時間還早,元嘉沒有回家,而是打了輛的士回到咨詢室里。
無論是面對個案咨詢,還是像這樣的培訓講課,事后他都會做過程記錄以及總結。
這是讀書時就養成的習慣,一開始覺得很累很麻煩,但成為習慣之后,哪次不做一下記錄和總結,就感覺這個過程白做了一樣。
重新把過程復盤一遍,每個關鍵點都記錄下,就自動地在腦海里深深印住了。
這兩天也把論文整理好了,元嘉登錄上心理學報的官網,把稿件投了出去。
整個投稿的周期很長,初審、外審、退修、編委會、發稿、組版,其中外審和退修可能會反復出現,順利見刊起碼也得四五個月時間。
投稿成功后,元嘉會收到一個稿件編號,可以通過編號來查詢稿件進度。
第二篇論文稿子的話,元嘉打算寫關于情緒載體的研究,這個課題內容很大,每一部分的內容都可以單獨出來做一篇論文。
比如‘畫解情緒’‘音聽情緒’‘觸感情緒’等等。
語言就是我們最常用的一種情緒載體,因為前兩天在直播里唱歌,給直播間觀眾造成了一定的‘治愈’效果,元嘉對情緒載體的研究還是很感興趣的。
目前他用于心理治療的手段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常見的咨詢問答,另一種是催眠治療。
咨詢問答對于嚴重心理疾病的人來說,有些不痛不癢,除非是長期做陪伴型的咨詢,不然見效有限,只能針對心理疾病發生的前中期。
催眠治療就像是做手術一樣了,通過植入不同心錨的方式,來去改變患者的潛意識思維。
倘若元嘉在情緒載體的研究上有所突破,那么他在治療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種手段,這種稱之為‘藥’。
比如一個長期抑郁的患者,他可以給她一個可愛的小兔子木雕,這個木雕里有‘開心’的情緒,就像開給她的‘藥’一樣,可以非常有效地緩解她的抑郁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