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鋼法在南北朝發明,而到了宋朝已成為那時候主要的煉鋼方法之一。
然而,即使是灌鋼法這種可謂是古代超先進級別的冶鐵技術,在沈括的眼中,依舊不算是上等的鋼鐵。
他曾以為灌鋼出來的鋼,就是上等,但后來去了磁洲的鐵匠坊,才明白,原來過去的灌鋼技術,所制造出來的,都是“偽鋼”,而他自己認為自己已經見過什么是“真鋼”了。
他說,灌鋼這其實是假鋼,靠的是生鐵的硬度,再煉二三次,生鐵就練熟了,就成了軟鐵了。
但事實上,沈括對于灌鋼法擁有一部分的偏見,他口中所稱的“真鋼”,就是百煉鋼法所打造出來的鋼,這種鋼確實是威力無窮,但是費時費力,對于工匠的技藝也要求極高,不可能大規模的裝配生產,倒不如說,灌鋼法就是為了彌補百煉鋼法不足之處而出現的技術。
所以說文化人寫點東西難免夾帶私貨,站得高了有的時候卻不能看得遠,也是有趣。
妘載給諸人普及灌鋼的技術,帶著大家在煉鐵廠的那些大設備里面進行操作。
“高端鐵礦,往往只用最樸素的冶煉方法,忙碌了兩天的妘師父,灰頭土臉的從鐵廠里走出來了。”
果然事情并沒有那么順利,妘載黑著臉坐在門口上發呆的景色,被某些人看到了,他們便開始吐槽,而且煉鐵廠里面也有滾滾黑煙,顯然是有一些“設備”報銷了。
“去幫我找一下鳥曹,他的磚不行,還要改進。”
顯然,妘載用某些“設備”進行了超出煉鐵規格的操作。
有人心中嘀咕,阿載這是違規操作非常危險。
但他是火神啊,專業人員請勿模仿....
于是傳話的人就離開了,鳥曹氏肯定在學堂那里監工,很容易就能找到。
妘載撓了撓頭。
這批設備很重要,至少要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超規格冶煉啊,不能像是現在這樣,稍稍超載一下就當場暴斃,噴的滿臉滿頭都是煤炭灰,這可不行。
木炭還好一點,煤炭那真是讓人難受。
大煉鐵廠的附近,因為這個奇觀動用的煤和木炭很多,故而導致附近的煙塵浮動,澎湃而擴散,但在這個時代,這些污染空氣的顆粒,對于那些工匠們來說,正是對他們辛勤揮灑汗水的最好回報。
火焰升騰,光明璀璨,高爐噴出濃重的煙火,四周的塵埃漂浮....
有人拉動風箱,有人踩踏木板,有人打開爐口,送入或者送出鐵礦。
那健壯的胳膊,拎起礦石和器具是那么的有力量。
空氣潮濕,但某些地方又干燥的不行,高爐煉鐵....工匠們從上邊裝料,從下部鼓風,形成爐料下降和煤氣上升的相對運動......
燃料產生的高溫煤氣穿過料層上升,把熱量傳給爐料,其中所含一氧化碳同時對氧化鐵起還原作用,這樣燃料的熱能和化學能同時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
下層的爐料,正在被逐漸還原熔化。
上層的爐料,正在從爐頂徐徐下降。
火焰與高溫再度升騰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