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當然是失敗。
只是我覺得對于中國隊在本書中的世界杯這條主線來說,這樣不算失敗。畢竟第一次參加世界杯,就能打進淘汰賽,而且還是輸給了強大的法國隊,怎么能算失敗呢?
簡直是一場“光榮的勝利”。
這樣一來,讀者們從情感上來說不會有絲毫覺得可惜的。
因為輸的很正常,就該輸。
我所謂的“失敗”應該就是有遺憾的,讓人覺得不應該這樣,其實應該可以更好,太可惜了,有點憋氣……
肯定有人會問:為什么要這樣?這不是和讀者對著干嗎?
我當然不是和讀者對著干,《禁區之狐》畢竟本質上還是一本爽文啊……
只是我認為這屆世界杯上的“失敗”對于書中這支國家隊,這些國腳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牽扯到我這本書的主題之一——成長了。
所有人都在成長,胡萊在成長,胡萊爸爸在成長,謝蘭在成長,王光偉、張清歡、陳星佚、羅凱……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他們都在成長。
利茲城這支小球隊也在成長。
中國隊、中國足球自然更在成長。
在校園篇里我已經通過校園足球的發展描述了中國足球的改革和成長。
但這還不夠。
落到“國腳”這個群體上,其實是沒有成長的——到目前為止是這樣。
他們只是一群由個個角色組合而成的群體而已,并沒有形成一種共同意識。
但他們不可能一直這樣,在未來他們勢必是要成長起來的,要有變化。
這正成長不是實力上的成長,而是內心的成長。
陳星佚、張清歡、羅凱、王光偉、夏小宇……他們的實力其實都在增長,內心也在變強。可這是作為“職業球員”,而不是作為“國腳”,兩者是有著很大不同的。
職業球員踢球是為了賺錢,為了自己各式各樣的目標和理想。國腳踢球則是為了更多形而上的東西。
有讀者說讓他們不爽的原因不是中國隊不能小組出局,而是出局的方式,感覺太容易滿足了,沒有求勝心,提前認輸了,在平局和輸球都是出局的情況下,為什么不拼一把?
這讓他們覺得這支球隊根本沒有一顆“冠軍之心”,那章標題就像是莫大的諷刺。
我得說這位讀者說的非常對,呈現出來的中國隊確實就是這樣的,也是我希望寫出來的效果——讓你看出這些東西,那說明我寫的還挺好,目的達到了……笑。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本書寫到現在三百五十萬字了,只有主角胡萊明確地說過他的目標是捧起世界杯。
其他人,哪怕是王光偉、張清歡、陳星佚、羅凱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來自己在國腳生涯中的目標和野心。
第三卷第117章“胡萊的野心”里,我就借用胡萊和張清歡、丁元海三位國腳的對話表現了這種差異。
丁元海覺得這次就算沒進世界杯也沒什么,反正以胡萊他們的能力,下一屆世界杯預選賽肯定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