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珊今年14歲,處于蘿莉和少女的過渡期。
別的女孩子在這個時候,大概剛剛知道電流是什么。而徐藝珊卻在14歲時,設計建造了人類第一座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如果現在還是靈氣復蘇前的和平年代,她大概會長期占據全球媒體的頭條位置,被全世界的家長視為“別人家的孩子”。
這和徐藝珊的經歷有關。
她的童年飽受癌癥的折磨,在五年前,命懸一線幾乎死掉。
孫象在機緣巧合下,挽救了她的生命。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徐藝珊的福報,就是她不可思議的智商。
她的整個童年都處于病痛中,除了聽話懂事,并沒有顯現出什么過人的天賦。父親徐勇志帶她四處尋醫問藥,她幾乎沒有上過學。
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徐勇志教授經常在路途中,親自教女兒各門功課。但是教授上課么,其實和小學老師上課不太一樣。徐教授說了一個知識點,問女兒,懂了沒。徐藝珊乖巧的點點頭,徐教授就繼續講下一個。
這樣到徐藝珊八歲時,徐教授終于把他心目中的“基礎知識”教完了。某一天他恍然反應過來:咦,我怎么把物理學大學本科階段的全部內容都講完了?
不過徐教授轉眼釋然,他想,不愧是自己的女兒啊,頗有為父當年的風采。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做這一行,誰還不是個神童呢。徐藝珊驚世駭俗的智商,在他眼中,不過是“還挺聰明的”。后來徐藝珊病情惡化,這件喜事也就放下了。
轉機出現在孫象治好徐藝珊的癌癥之后。
小姑娘一直受病痛折磨,猛然間擺脫了這副枷鎖,加之又被孫象激發的靈力刺激了大腦,她的才智以令人震驚的方式爆發。
在她病好之后不久的一天,那時候靈氣尚未復蘇,天下和平。那一天,徐教授回家,發現徐藝珊沒有寫學校的作業,而是在一部手稿上寫寫畫畫。
這部手稿是徐勇志的師娘孫玉蘭的遺物。孫玉蘭病逝之后,作為企業家的產業全部留給了俞笑月。但是她身為一名大數學家的遺產,則全部留給了學生徐勇志,其中就包括這份手稿。
徐勇志的研究方向并非數學,而孫玉蘭的數學理論太過高深,所以徐勇志只是將其鄭重的收藏起來,并沒有仔細研究。
看到女兒居然敢在如此寶貴的,師娘的遺物上亂涂亂畫,徐教授抄起拖鞋就要暴揍她。徐藝珊抱頭鼠竄。
雞飛狗跳之后,徐教授嚴厲質問女兒,為何要在孫奶奶的手稿上亂涂亂畫。
徐藝珊委屈的回答,我看孫奶奶有幾個公式沒有寫完,我就幫她補一下嘛。
徐勇志聽了哈哈大笑。就憑你一個小學森,也敢妄論師娘的研究成果?!
不知天高地厚的孽子,讓為父來看看你錯的多么離譜!徐勇志抱著這樣一種心態,開始閱讀女兒寫下的公式。
當天夜里兩點,徐勇志教授失魂落魄的走出家門,歪歪倒倒的找了一個路邊攤,喝了十瓶啤酒。他以前從來不喝酒,當時卻一邊喝一邊哭。
路邊攤老板還以為他老婆跟人跑了呢,送了他兩個菜。
只有徐教授自己心里清楚,他是被女兒打擊了自尊。
他曾經也是個神童,一向對自己的智商很有信心,直到這天晚上,被自己的女兒徹底碾壓。
所以其實魅精很無辜,她覺得自己被一個小姑娘智商碾壓很丟臉。可她如果知道別的科學家面對徐藝珊時的痛苦,也許就釋然了。
9歲!
徐藝珊在9歲的時候,獨立完成了渦流公式的代數算法。她在孫玉蘭手稿上寫的,正是算法過程。
渦流公式非常重要,廣泛應用于尖端科技中。但是這個公式沒有算法,換句話說,人類并不能通過套用公式算出答案。所以很多技術無法實現,比如可控核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