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日本也向歐美國家學習,利用庚子賠款設立了學生交換計劃,但規定使用基金在日本學習的中國人,必須“發誓效忠”于日本天皇!這是對中國**裸的羞辱。
1928年,注定成為中日關系的宿命之年。
秦笛在1928年2月,化名“春申君”,在申報上發表文章《戰爭的鐘聲已經敲響》以警示世人,可惜這篇文章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凡響。因為老百姓更關注柴米油鹽,這種軍國大事該由政府官員考慮,而政府還沒有完成統一,青白黨和大赤黨都有心無力。
在這種情況下,秦笛加緊了青霉素和磺胺藥的生產,而且收緊外銷,將大量藥物投放于國內,還有一部分儲備起來。
與此同時,他在重慶、西安和昆明投資的三家分廠也正式投產了,主要生產磺胺藥和阿司匹林。
另外,他還在魔都和西安各成立一家工廠,專門生產繃帶、紗布、縫線和醫療器械。
繃帶和紗布的生產沒有難度,秦家有經營紗廠的經驗,只要按照特定的要求織布,然后加幾道消毒工序就行了。
醫療器械一部分進口,一部分可以自己制備。
有些醫療器械要求很高,哪怕是一把止血鉗,一個血壓計,看似很簡單,其實沒那么容易造出來。一把好的手術剪刀,都可能要上百美元。
因此,秦笛不得不未雨綢繆,擴大“國泰醫藥進出口公司”的股本,提前下單從美國購買大量的醫療設備,一部分推銷給各大醫院,一部分運到西部內陸地區,暫時儲備下來。
他甚至還投入八百萬大洋,將“慈安堂”改成“慈安外科醫院”,然后在長沙、武漢、濟南、徐州、南京、西安、重慶等城市開辟分院,每個分院都盡可能的聘請外科醫生,少則六七人,多則十幾人,加上護士和輔助人員等,大約六七十人。規模雖然小,但相當于火種。以后會逐漸擴張。
每家分院都有獨立的院長,上頭設置一個總經理。
總經理名叫“黃智函”,大約五十歲,畢業于圣約翰大學,乃是朱婉的校友,仁濟醫院的副院長,被秦笛挖了過來。
如果遇到大的問題,黃智函會稟報給朱婉和秦笛。
外科醫院作為獨立經營的機構,一旦投資到位,建成樓房,設置病床,購買醫療器械,聘請了醫生后,就能夠自行運轉,不需要更多的投入,靠著治病救人賺錢,很容易保持收入平衡。
這是秦家創辦的私人醫院,跟政府沒有關系,也不屬于任何大勢力。
大赤黨和青白黨都有自己的軍醫,但是有些復雜的手術,急切之間做不了,需要撤到后方來做。另有一些散兵游勇,也需要進行手術。秦笛將各家分院都開在大城市,不怕散兵游勇進來搶劫。
鑒于能做手術的醫生很缺乏,秦笛還跟母親朱婉商量,想要未雨綢繆,成立一家醫學院,以教授外科手術為主。
經過一番籌備之后,1928年5月15日,“慈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在魔都成立了,朱婉任校長,秦菱任教導主任,另外聘請了一批醫學家和外科手術的專家,擔任具體的教學工作。學員面向全國招收,第一批招收一百人。
課程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內科學、外科學、清創、切開、縫合、急救、普外、骨外、胸外等。學制兩年半,重點在外科學,很多次要課程都砍掉了,但是要想畢業,還必須完成八個月的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