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會談結束后,各路的新聞報道和分析文章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
雙方陣營的吃瓜群眾都炸開了鍋。
種花家這邊的人看了韓啟濤在會談上的表現后,紛紛直呼解氣,鋪天蓋地的給韓啟濤等人點贊,終于揚眉吐氣了!
而幾大國際電力巨頭那邊的吃瓜群眾看了臨啃布等人的表現后,直呼吃了大虧,鋪天蓋地的的問候臨啃布等人的祖宗十九代。
反正嘛,這一次會談,韓啟濤帶領的團隊,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做到了不辱使命!
歷史總是如此的驚人相似。
今天,我們不妨在借用“和氏璧”的故事,從“歷史照進現實”的角度來看分析一下這次會談。
前一段已在前面講過,此處不再細述。
話說趙文王收到秦昭王的信,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參加這次重要的外交活動。
到咸陽以后,藺相如取出和氏璧,交給秦昭王,然后等秦昭王說15座城池的交易。結果秦昭王的眼里只有和氏璧,根本不談15座城池的事。
換句話說,秦國只想要好處,不想付出任何代價。
藺相如對秦國的態度,已經有了心理預期,便決定要回和氏璧,不參與外交談判了,這樣就保住了趙國的顏面。
他對秦昭王說:“和氏璧上有瑕疵,您沒看出來吧,不如還給我,我來給您指出來。”
秦昭王太想要好處了,根本沒發現藺相如的意圖,便把和氏璧還給藺相如。
而藺相如要回和氏璧之后,大罵秦昭王:
“我出國前,同事們都說秦國不可信,但是我覺得,普通朋友都不應該互相欺騙,何況大國呢?今天才發現,大王根本沒有談判交易的誠意。如果真要欺負我,那我就與和氏璧同歸于盡。”
什么意思呢?
還是用韓啟濤的原話來翻譯一下:
“我們把你們想的太好了,我們認為你們會遵守基本的談判禮節,所以我們必須闡明我們的立場。你們沒有資格在我們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我們談話。”
看到藺相如的強硬姿態,秦昭王害怕了。
如果和氏璧破碎,那么談判就徹底破裂了,談判破裂,其實就是趙國贏了。
因為秦國的目標是用談判削弱趙國,談判破裂,就不可能達到目的,當然是輸了,其他國家也會說:“秦國不行嘍,連趙國都搞不定,算什么霸主。”
這可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趙國的目標是用談判保住利益,只要和氏璧在手,并且態度強硬表明立場,就沒有輸。
不管怎么說,談判破裂對秦國不利。
秦昭王琢磨半天,感覺不能硬來,就答應藺相如的要求,決定過段時間再談。
而就在等待重開談判的時候,藺相如讓人帶著和氏璧回國,自己重上談判桌,要求秦國先割15座城池。
這是在保住底線之后,對秦國展開外交攻勢了。
秦昭王怎么可能用15座城池,換一塊和氏璧,于是就打個馬虎眼,算啦。
秦國退讓,趙國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