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是安裝電動機和螺旋槳,這個也是大連造船廠的第一次嘗試,將蒸汽輪機改成電動機。
其實電動機也有好處,那就是啟動速度非常快,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完成提速,不像蒸汽輪機需要預熱一段時間。
另外也是為了配套金烏核聚變反應爐,因為金烏核聚變反應爐是直接發電的,如果再使用蒸汽輪機,就顯得多此一舉。
而且電動機的體積和重量,只有蒸汽輪機的30~40%左右,可以極大的節約船只的空間和有效載荷。
這艘船是根據大和級進行放大的增強版,總排水量達到了16.7萬噸,配備兩臺金烏二型核聚變反應爐。
不過很多數據和設備模塊,都是大連造船廠不知道的,特別是上面的電氣化設備、武器模塊等等,這些都是保密的部分。
比如總設計師趙典,他只知道船只需要配備模塊的大體形狀和重量,至于功能之類都不知道。
而兩臺金烏二型核聚變反應爐安裝上去之后,安保人員就二十四小時站崗值班。
時間一晃而過。
到了9月15日,船只的龍骨和高強度合金框架、能源系統、動力系統已經布置完成。
而一層類似于修建樓房的模板,已經被安裝在船只的框架周圍。
趙典和王建設等人,再一次來到聚集在塔臺上。
“開始澆筑。”王建設拿著對講機吩咐道。
“收到。”
六個臺特種抽水車,將海水源源不斷抽上來,過濾了沙子和雜物之后,直接注入模板里面。
而被提前安置船只底部造巖劑,迅速的膨脹起來,一點縫隙都不留地填滿整個模板。
不到一個小時,船體的外殼和內部水密艙壁一體成型。
“報告,船體澆筑完成。”
“準備拆卸模板。”王建設吩咐道。
“收到。”
在龍門吊和臂吊的協助下,一塊塊模板被拆卸下來,露出灰白色的外殼。
和金屬的鋼鐵質感不太一樣,人造巖和石頭的質感差不多。
王建設內心也是七上八下,用這種人造巖來造船,他們是第一次嘗試,心里面總是沒有多少底。
顯然這種人造巖和南海造島的人造巖是一家子,不過造船使用的造巖劑和造島用的有一些區別,類似于玻璃鋼。
不僅僅強度更加高,密度和硬度也非常適合。
一般造船鋼的強度300~700MPa之間,而米國和露西亞的造船鋼強度可以達到1000MPa以上,國內最強的也就690MPa。
而特種人造巖的強度可以達到950MPa,加上內部高強度合金框架整體強度可以達到1200MPa左右。
另外船只的韌性、密度也不賴,特種人造巖的密度只有船鋼的71%左右,而韌性在合金框架和龍骨的加持下,可以達到一般軍用船只的127%左右。
當然這些數據都是在仿真空間模擬計算出來的,船還是第一次建造,是騾子是馬,就要拉出來溜溜才知道。
隨著一塊塊模板被拆除,船體的一大半都露了出來,現在就剩下艦島和甲板還沒有澆筑。
他們需要將內部艙室的模板拆除,才可以進行甲板和艦島的澆筑。
外面的模板拆除比較簡單,麻煩的是內部艙室,拆除工作進行了三天時間時間,才完成了全部模板的清理。
不過在澆筑甲板和艦島之前,他們還需要進行另一個工作,那就是測試船體和水密艙的密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