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翻修房子,打掃衛生,陶家旅館再次營業。
逃難來此的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一日有幾百人,他們基本都是聚集在溯古河或者溯古支流這些靠近水源地的地方。
沿河密密麻麻的搭的都是棚子。
鎮里的人并沒有排斥他們,他們往上幾代都是移民,來了就是溯古鎮人。
溯古鎮的劣勢就是人太少,人越多就代表著越興旺。
鎮里的人指導他們怎么蓋房子,怎么支灶臺,怎么做炕,告訴他們南方與大東嶺的區別,在大東嶺房子的地基淺了,房子會陷入凍土,墻壁薄了沒法保溫,熬不過冬天。
地不要錢,面積大,隨便蓋,但是有能力蓋房的依然是極少的人,逃難來的,都沒有家底,即使有,也在逃難路上花費殆盡,現在到了目的地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老行頭等人便活躍了起來,他借錢給他們。
只借給壯勞力,而且最好是有老婆孩子這種,還不了錢不怕,來林場做工抵債,伐木隊永遠在缺人。
最持歡迎態度的是那些種田大戶,因為人少,每年雇工都要花大價錢爭搶勞力,人多了人力才能便宜。
他們事先商量好,輪流搭粥棚。
粥不能白喝,他們可不是善人!
想喝粥就得簽雇工合同。
他們以極低的工價把這些人簽到手里,作為秋收的人力。
苞米等著掰,大豆、稻谷等著割,馬鈴薯等著挖,都需要人。
跟老行頭一樣,也優先簽拖家帶口的,即使遇到個別不講誠信的,跑路了,還能帶一家子跑?
像那些上無老下無小,無牽無掛的人,要么去了北嶺的招工隊,要么在鎮里找零工。
鎮上的人見有便宜勞力,便趁機把房子翻修了一遍。
紀墨眼熱,他受夠了蝸居,他也想住大房子。
他又沒多少錢,想來想去,他提前把各家學生家長承諾的半袋糧食要了過來,堆滿了半間屋子。
深思熟慮后,他找到了吳友德。
吳友德笑著道,“工人管飯就行,不用給多少工錢,你這些糧食基本夠了,主要還是材料錢。”
紀墨道,“房梁、板材我就多借斧頭,讓他們從老林子直接砍,剩下就是地基的紅磚錢,還有釘子,工具之類的。
我手里還有八十塊錢左右,應該夠了吧?”
吳友德翻白眼道,“土坯房是夠了。”
紀墨頹然,水泥、沙子、紅磚,都要不少錢。
最后一咬牙,用堅定的態度道,“那就土坯房吧。”
吳友德道,“想好了?泡水就掉墻皮,還會開裂。”
紀墨道,“還能比我現在這破屋子差了?”
房子只要大就行,其它的不管了!
紀墨不懂建房子,特別是眼下這種土房子,他就全拜托給邱吳友德了。
新房子并不是拆老房子在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而是另外選址。
溯古鎮最不差的就是地!
沒有城建、房管部門,只要你不是建在別人家的地里,你愛怎么建都行!
只要你愿意建!
這一次他選在遠離路口和街口,往東北方向,靠近溯古河的一條高坎地上。
高坎地比河面高出十幾米,不怕發水,不怕開河,而且修個臺階,取用水就特別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