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是堅硬的石頭,不會下沉,省了打地基的步驟時間,身后是一座小山頭,風美如畫。
夏季里,巖石縫里會流出手指頭粗細的泉水,下面有個深坑,清澈可見底。
紀墨試過泡茶水喝,非常的好。
農夫山泉有點田,這是大部分人的夢想,紀墨也不例外。
最重要的是這里比較安全,空曠的地方,稍微有點動靜,他就能提前得知。
紀墨救過吳亮一次,吳友德想還這個人情,所以這次建房,拿了紀墨的八十塊錢之后,剩下的事情他基本全權包攬了。
曬土坯,伐木,打板材,做家具,在里面忙得暈頭轉向。
紀墨重新加入到赤貧人士的隊伍中,不得不想想辦法開源,繼續去當老師去?
除了這個好像沒別的路子了,何耀宗這種人家現在有了便宜勞動力,給的價格低,他肯定不樂意去!
經過北嶺兵和西北兵的亂子之后,學校再次開學。
梁啟師的貨物已經搬走,學校的教室已經空了下來。
這次有空教室,按照他的計劃,還是不分年級,只分大小班,識得1000個以上字的、會四則運算的在大班,剩余的在小班。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開學來的孩子比他預想的更多,居然有200多個孩子,他估摸著附近鄉里能來的都來了吧?
什么年齡的都有,二三歲這種會走路的他就忍了,居然還有在學爬的!
他這里是學校不是托兒所啊!
當然是拒絕了!
家長說地里一堆活,沒人照顧孩子,于是放下孩子就跑,不接也得接。
紀墨最后同意了。
得加錢。
他又開了一個幼兒班,自然不可能親自照顧,便讓大班的孩子時不時的幫著照看一下,實行承包制,一個大孩子負責一個小孩子,包括上廁所,擦屁股這種小事都得管。
課程由半天改為一天,除了有特殊家庭情況的,他都堅持收學費。
他又不能靠愛發電。
但是,逃難過來的流民的孩子也面臨孩子上學的問題,毫無疑問,也要送到這里來。
他們沒糧沒錢,紀墨只能義務勞動了,被發了好人卡。
不過也有懂事的,他們知道紀墨在蓋房子,不少主動去幫了兩天工。
學生一下子擴張到300多人的規模,創造了建校歷史記錄。
有學生的地方就有江湖。
鎮上的孩子與鄉下的孩子,有錢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本地孩子與流民孩子,形成了一環扣一環的鄙視鏈。
每天光是處理打架事件,就夠頭疼的。
最怕牽涉到學生家長,人家根本不鳥他個名義上的“校長”,直接在這里上演全武行,甚至呼朋喚友,家丁,護院,雇工,很容易形成幾十人的團戰。
無組織,無紀律。
治不了家長,他還能降不了孩子?
每天早上開始,除了在地上爬的,只要能站著的,從個高到低排成十列,繞著學校不大的院子跑十圈。
一邊跑還得一邊喊口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再之后,便是用上了他在大學軍訓時期的知識,進行隊列訓練,要求整齊劃一。
一個月下來,他發現學生們果然聽話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