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有些糾結,他希望北伐下去,但現在如果真的放任岳飛繼續做大,會不會威脅到大宋統治,他也不敢打包票。“北伐應當繼續,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岳飛也不得不防,或可以派遣三名職官加以節制,一人節制義軍,一人節制降卒,一人節制岳飛。”
李綱提出了折中的法子,那就是將岳飛現在所掌握的軍事力量加以拆分,既防止了岳飛的做大,也可以堵住文官們不愿意北伐的嘴巴,實在是兩全其美。
但對趙榛來說并不美。
宋兵的戰斗力弱,沒有馬其實影響并不嚴重,影響最大的就是瞎指揮的制度。
不懂兵的文官對武將越級指揮,武將又不得不聽,最后打輸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從岳飛北伐一開始,趙榛就把他頭上的枷鎖取掉了,現在更不可能重新帶上,這是岳飛軍戰斗力的保證。
趙榛確實有些困擾了。
呂址雖然說的不合趙榛的心意,但確實是為大宋著想的體現,只不過呂址的提議讓趙榛拒絕和答應都不是好的結果。
拒絕讓岳飛班師回朝,那對于岳飛的縱容太過于明顯,對眾臣說自己相信岳飛的忠誠不會造反?那實在沒有任何說服力,他們也不會相信。
如果答應呂址讓岳飛班師回朝,那也不是趙榛的性格。
所以對于這件事情,做出決定很困難。
但也并非沒有辦法。
“此事朕會仔細思量。”趙榛使出了拖字訣,拖到岳飛自己回來,這也就迎刃而解了。
……
“這是義父讓臣妾給陛下的信,說只有陛下一人能看。”朝會結束,回到宮中的趙榛,正遇到張妃。
她把一封信交到趙榛手中。
張妃的義父那便是張俊,有什么事情,不能當面說,非要找張妃代為傳話。
信被打開。
里面只有一句話。
陛下欲殺人,臣愿背惡名。
趙榛看著只能苦笑,他又何嘗不明白張俊的意思呢。
把紙揉成了一團,趙榛將其送向燭火處準備將其焚燒掉,只是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又將紙團打開。
重新審閱了那十個字,趙榛眼中略有殺意,將紙團平鋪折疊好,再次伸向火焰……化為灰燼。
……
真定府。
高高的城池是人們望而卻步的壁壘。
岳飛軍的腳步被卡死在了真定府的城墻之外,金人已經在此堅守了近兩個月,宋軍難以攻克。
實際上,岳飛壓根就沒有對真定府發動一次正規的進攻,只是布置了軍隊,圍而不打罷了。
難啃的骨頭,需要泡到水里,待其軟化,才能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