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率一眾官員齊齊跪拜。
楊耀令眾人平身,朗聲道,“但凡在恭迎朕回洛陽的聯名信上署了名的官員,每人官升一品,充任三省六部職官。”
所謂的升官一品,至少就升了三級,而且還充任實職,就是實打實的提拔,而不是虛了吧唧的只給官級,不給實職。
當然,朝堂官位就那么點,有升必有貶。
楊耀又下了圣諭,“但凡,附逆裴炎亂政的官員,貶官一品。若與朕提拔的官員職位沖突,只任官級,或是再貶一品充任職官。”
“附逆裴炎的劉祎之、韋思謙貶出政事堂。劉祎之任常州司馬,韋思謙任潤州司馬,將功折罪,以觀后效。”
“狄仁杰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入政事堂。”
“太府卿韋弘敏,升任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入政事堂。”
“薛訥升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入政事堂”
“之前因太后、裴炎爭斗而貶黜出政事堂的岑長倩任禮部尚書,魏玄同任刑部尚書,入政事堂。”
楊耀當場重組了政事堂,只保留了政事堂,六部尚書的政治格局,而將三省最高長官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盡數空缺,建立了自己能全權掌控的朝堂格局。
這個朝堂格局,乃是楊耀在上官婉兒的建議下,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
薛訥、韋弘敏,代表皇帝嫡系的勢力;
狄仁杰,代表著擁戴皇帝的新興勢力;
岑長倩、魏玄同,代表著朝堂上的舊勢力。
權力,必須天下共享,才能持久。吃獨食,必然滅亡。
以劉祎之、韋思謙等附逆裴炎的官員,按照政治斗爭的血腥,本該全部清算。若換一個心狠手辣的皇帝,殺得血流成河也不為過。
但楊耀將劉祎之、韋思謙貶為揚州叛亂的主戰場潤州、常州擔任司馬,真的是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你們和裴炎捅出揚州叛亂這個簍子,你們自己去擦屁股。能將這個屁股擦干凈,朕就寬恕了你們。若擦不干凈,新帳舊賬一起清算。
至于其他官員站隊都站錯了,只貶官一、兩品,大部分還保留了官位,他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
尤其是保了命的劉祎之、韋思謙,雙目含淚的沖皇帝連連磕頭謝恩,“圣上天恩浩蕩,天恩浩蕩啊!”
楊耀這么急著進行朝堂的洗牌,就是洗給裴炎看的。
老裴啊!
朕就是要讓你活著的時候親眼看一看,你、太后,還有李賢、李敬業在朕的面前,是不堪一擊!看一看,朕是怎么將你剝成了光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