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曲子,直接催生了“代面”這種大的劇種,算是戴著面具演出的源頭之一。
在唐代傳到了日本之后,也影響了日本的戲曲藝術近千年。
既然是入陣,那就少不了戰鼓。
而谷小白的鐘鼓之琴演繹出來,則是震撼天地。
而更讓人感慨的是,谷小白的演繹方式。
當谷小白戴上面具時,證明鬼面,以及鬼面之下的俊美面容,讓人不得不感慨。
這,簡直是蘭陵王在世!
谷小白的氣質,和這音樂,實在是太契合了。
那種大氣磅礴,那種勇武無雙,完全被谷小白演繹了出來。
畢竟,谷小白的另外一個身份,可是千古軍神,絕代戰神。
以弱冠之身,俊美的少年,不用戴面具,都能殺的西北蠻荒哭爹喊娘,聞風喪膽的。
cos一個蘭陵王,那還不是手到擒來。
舞臺上,猙獰的鬼面,俊美的少年,虛空彈奏的鐘鼓之琴,以及震撼天地的音樂。
這些東西結合起來,恍若真的順著時間的長河逆流而上,看到了那位蘭陵王的英姿。
舞臺下,托卡夫斯基不屑地哼了一聲:“不過是形式罷了……”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一邊吐槽,一邊聽得比誰都認真。
也是搞笑。
他大概是現場的所有人中,音樂素養最高的一個。
作為一名浸淫古典音樂幾十年的大師,他知道這種大型音樂現場的難點在哪里,也知道坑在哪里。
可從開始到現在,谷小白的演出完美無缺。
以他指揮大師的眼光,完全挑不出來絲毫的毛病。
技藝出神入化不說,關鍵是,毫無瑕疵!
完美到比機器還準確。
這是谷小白最可怕的地方。
而整個梨園樂團,當然還有許多得磨合的地方。
谷小白和李隆基的這種和現代的民樂團迥然不同,甚至和現代基于古典樂發展出來的交響樂的理念都有所不同的演出方式,也讓他想要吐槽。
但終歸,還是感慨一聲。
后生可畏。
即便是他在舞臺上,即便是他的樂團在舞臺上。
也不可能比這種更好了。
唯一能讓他吐槽的,大概就是谷小白的演出形式了。
那華麗的特效,沖淡了音樂本身的感染力,讓音樂在某種程度上淪為配角。
但作為一名浸淫柴可夫斯基幾十年的指揮家,也沒什么資格吐槽人家谷小白。
用迫擊炮當低音鼓的人,也沒啥資格說別人浮夸。
《小破陣曲》雖然叫“小破陣”,但是被谷小白改編得,格外的大。
前半段,只聽到鼓聲隆隆,其他所有的樂器,都只是配角和注腳。
但是到了后半場,一口口鐘,在天空音樂廳之外浮現。
天空音樂廳里面,塞滿了大大小小的鼓,虛空懸浮,緩緩旋轉。
每一聲鼓聲,傳來的方向都各不相同。
下方的觀眾們,冷不丁被嚇上一跳,像是置身戰場之上,兵荒馬亂,目不暇給。
臨場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