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會派出水師截斷兩河。”
沈兵對此表示懷疑。
“能完全截斷嗎?”
“就算是夜間也不放過一舟一船?”
張眩無言以對。
如果是白天還好,但要在夜間也不放過一舟一船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一舟一船就可以運輸上百名士兵或是大批軍糧。
所以沈兵說的對,秦軍要面對的絕不只是三萬趙軍。
楊婷面容嚴肅的問:“那么其二呢?”
沈兵繼續說道:“其二,我軍這三萬人,又有多少壯男,多少壯女?”
這又問到了重點。
楊婷所說的“秦軍三萬兵力”包括她所率領的壯女。
這時代糧食很緊張,尤其是前線軍糧。
便是像沈兵這樣得到爵位的公士也才只是勉強吃飽。
就更別提負責二線運輸大多沒爵位的壯女了。
這不是歧視女兵,而是客觀現實以及男女體力上的問題。
楊婷有些無奈的回答:
“其中有六千余人是我制下的壯女。”
“她們中只有兩千人有過訓練或是作戰經驗。”
“若是對陣趙軍,的確力不從心。”
沈兵點了點頭,這情況似乎比想像中要好些。
他原以為至少有一萬人是無法作戰的壯女或戰斗力較差的輔助兵種。
“最重要的是其三……”
這話把張眩和楊婷嚇了一跳。
他們以為有之前的兩點就夠了,沒想到還有第三點。
而且還是最重要的第三點……
沈兵沒有發覺兩人臉上怪異的表情,自顧自的說道:
“二五百言之前所言,兩軍交戰守方更有利!”
“小人卻以為對長城而言,若趙軍運用得當,應該是攻方更有利!”
張眩當即笑了起來:
“一派胡言!”
“老夫戎馬數十載,從未聽過攻方更有利這說法!”
“你莫不是被趙軍嚇昏了頭吧!”
沈兵也不惱怒,他往周圍看了看,撿了一根丟棄的竹簽往桌上一擺,解釋道:
“二五百主請看。”
“這是長城,它長約四百余里,每處都需設防。”
“也就是說,我軍三萬人需在這四百余里一字排開防守。”
“如此一來,平均每里不過七十五人。”
“每里只有區區七十五人!”
“而趙軍三萬兵力卻可集中一處進攻。”
“我軍即便有長城天險而且可以以一擋十,七十五人又如何能擋得住三萬趙軍?”
聞言張眩和楊婷不由呆愣當場。
遲疑了下,張眩又反對道:“我軍位于長城上可以互相支援!”
沈兵搖了搖頭:
“便是能互相支援又如何?”
“如果趙軍今天進攻磁縣,明天進攻安陽!”
“長城豈非處處是漏洞處處是危險?”
張眩立時就無話可說了。
守大于攻,是古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事實上這并不能怪他們,因為至少從表面看起來守的確是大于攻。
甚至到近現代二戰時法國人還這么認為,于是才有馬奇諾防線。
直到德軍用高機動的動態進攻打破了這個神話。
世人才愕然發現,原來更多時候其實是攻大于守。
所以,張眩如果放棄沈兵的“示敵以弱”采用被動防御。
那秦軍可能就真的要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