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將目光轉向楊端和。
楊端和遲疑了下,回道:
“公子此計或是可行,除降低稅率外,我等還可增加分給楚民的耕地。”
“我等所占的楚地頗多,多分一些給那楚民也是綽綽有余,而楚軍耕地有限,是以老夫以為最終楚民還是會前來降秦。”
沈兵明白楊端和這話的意思。
其中關于耕地面積方法的說法的確是對的,淮北是一大片平原,雖然總面積沒有淮南大,但耕地卻比整個淮南加起來都多……淮南尤其長江以南多山地,此時的生產條件很難耕種。
所以就算與楚軍打“價格戰”拼耕地也拼得過。
但沈兵卻不認同這點。
見沈兵不語,扶蘇便問了聲:
“副將以為此計不妥?”
沈兵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了聲:
“敢問公子,若公子是楚民……得知淮北再次降低稅率并增加耕地,會因此來降嗎?”
扶蘇想也不想就回答:
“能有更多的耕地便是有更多的收成,為何不來?”
楊端和卻是一拍腦袋,恍然大悟的說了聲:
“老夫糊涂,此計卻是不可行。”
見扶蘇一臉不解的望向楊端和。
楊端和拱手解釋道:
“公子,副將之前便有相似策略。”
“那舂米水車初時不需費用也無人問津,之后慢慢增加費用反倒引得楚民蜂涌而至……”
扶蘇不由奇道:
“這又是為何?”
楊端和回答:
“概因楚民會作如此想:若明日費用會更低,我等何不等明日再舂?”
“明日之后還有明日,于是便一直等待。”
“反之若是費用一日比一日高,楚民便想:若明日費用更高,等到明日豈非要多出費用?于是便爭相來舂。”
扶蘇“哦”了一聲,道:
“還有此等說法……卻是合情合理。”
這可以說是心理學上的東西,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站在百姓的位置上分析他們的心理,然后再抓住這心理制定正確的方案。
扶蘇以往所讀的圣賢書哪里會有這些,一時覺得十分新鮮。
但想了想,扶蘇又說道:
“可此次秦楚之爭卻與舂米有所不同。”
“舂米只是我等與百姓之間的較力爭勝,而稅率則是秦、楚較力爭楚民。”
“若我方稅率高于楚國,楚民又豈會背井離鄉冒死來降?”
沈兵點頭暗贊了一聲,這扶蘇不愧是公子,這么快就進入狀態并提出問題了。
兩者的確有些不同,甚至扶蘇提出的這個問題連楊端和都回答不了。
沈兵想了想,就說道:
“屬下以為不可降稅,原因有二。”
“其一,便如上將軍所言,降稅會使楚民等待而非來降。”
“因所有人都知道,若我軍降稅,楚軍也會接著降稅,那么楚民只需安心在楚地等著降稅便可。”
扶蘇與楊端和連連點頭,這點他們已經理解。
“其二,我大秦乃以法家治國,正如日中天,此時若無節制的降稅……非但不能占得便宜還會自亂陣腳。”
扶蘇又再次“哦”了一聲,然后點頭說道:
“有理。”
“淮北若是降稅,吸引的便不只是楚地的楚民,還有秦國各地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