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將會根據實際調查數據,確定具體選址,對應的店鋪品牌類型等等。
泉南這邊總體上比較好確定,畢竟呂冬有曾經的記憶,現在各個興盛的商圈,未來幾年后的情況,大致能記得一些。
去外地擴張,就進入呂冬記憶的盲點了。
曾經他就是個在泉南和大學城發展起來的高新城區打拼的小店老板,到周邊縣市,大部分時間都是去玩,相關的記憶不說沒有,相對來說要少太多了。
呂冬打算以泉南這邊的數據作為基礎,根據實際的市場考察情況,結合曾經的記憶,制定一項開店選址標準,以便在外地選擇新店地址時,盡可能避開雷區。
這是一份大工作,呂冬單獨一人不好弄,為此專門通過李文越和馬明,聯系到省大經濟學院的專家和那位楊教授,跟宋娜接連過去拜訪了幾次。
尤其馬明,雖然有點書呆子的意思,但自身的優勢擺在這里,想要聯系一些人,比起一般人容易太多了。
馬明就通過范教授的關系,聯系到了楊教授,能讓呂冬和宋娜直接登門拜訪。
這些做學術研究的,部分人可能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卻有充足的理論基礎,呂冬接觸的多了,多少都有所得。
在省大的一間辦公室里,呂冬見到了經常去人課上的楊教授,直接表明了來意。
有熟人介紹,兩邊迅速進入正題。
“劃分商圈,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數據說話。”楊教授這樣跟呂冬說道:“數據可能會有偏差,但比起人主觀的判斷,更為準確。人會受到很多主管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判斷,比如你在人民商場丟過十元錢,會下意識討厭這個商圈,討厭跟人民商場產生聯系。”
他不是純粹的理論派:“調查得來的數據,人流量,消費額,商場營業額等等,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數據,以這些數據進行打分,做出的判斷,將更為準確。”
呂冬缺乏的就是高端的理論知識,不懂就問:“教授,您的意思是以綜合評定打分的方式判斷店鋪的選址商圈?”
“對!”楊教授說道:“根據數據綜合評分。”
呂冬之前跟杜小兵做過類似的前期調查:“我和一位合伙人,在泉南選店時用過類似的方式,我們對泉南相對熟悉,所以用的都是一些很簡單的打分方式,比如所在地區一定范圍的人口、學校、公司、機關單位和交通條件等等。”
看在范教授的份上,楊教授詳細說道:“前期調查評分,對于一家店非常重要。泉南是太東經濟第二發達的城市,又是省會,做選擇不難。但你要跨出泉南,到例如太東西部城市或者縣城一級,具體的選擇尤為重要。”
“具體,可以從城市的人口、收入水平、消費能力和商圈的年營業額來判斷,就拿青照來說,非農業人口30萬,人均年收入6000+,人均年消費大于2000,這樣的縣城足以承擔起你的店面,具體的商圈選擇,就要看人和消費了,你首選的大學城這個密集型消費區域,取得初步成功。”
“這些,在綜合評分中能占據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剩余的部分,還有更加細致具體的小項評定。比如包括公路、鐵路和水路的交通,商圈的發展前景等等。”
呂冬聽得非常認真,看似很簡單的道理,一般人卻很難總結。
楊教授專門強調:“商圈的發展前景非常重要,一個看似成熟的商圈,店開進去沒多久商圈就迅速衰退,可能連成本都收不回來。這方面,我有過多年觀察,最大的一個判斷標準,是商圈的權屬優勢。”
呂冬沒大聽明白:“權屬優勢?”
“就是商圈由誰來主導。”楊教授簡單解釋道:“由當地政府牽頭進行規劃的商圈,穩定性更加出色,傳統匯聚人流的集市改造而成或者知名商場帶動的商圈,跟前者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