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統來看,找后賬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買家打眼了、吃藥了去找賣家的后賬;另一種則是賣家走寶了,去找撿漏的買家的后賬。
很顯然,前者要比后者多得多。
這倒不是賣家更講規矩,誰折了錢都急眼,這是因為買家和賣家之間有兩點顯著的不對稱。
第一,買家撿漏,賣家往往不易發現,因為東西不在他手里了;除非接著轉手就賣了大價錢在圈子里傳開了或者其他巧合情況。
但是買家買了假貨,卻有可能很快就發現,因為東西一直在他手里,或許研究明白了發現一時打眼,或許是又找到高手看了。
第二,如果買家和賣家不是熟人,買家走了就很難找到,特別是過路買家。
但是賣家,除非是全國跑的“游擊隊”,要么有店,要么有攤,而且既然是做生意的,經常賣東西,那也好打聽。
所以,買家打眼找后賬的要比賣家被撿漏找后賬的多得多。
不僅多,而且還有公認的手段,這就是姚知源說的“砸漿”。
所謂砸漿,舊時指的古玩行里人從同行手里收貨打了眼,可以請公會或者德高望重的頭面人物主持調解,退貨或者讓價。
一般來說,選擇退貨還是讓價,得讓賣方來定。
同時,如果是買方退貨,肯定不會是原價,最多能折去一半!兩三成比較常見。
這是舊時的砸漿,往往只限于同行之間,而且還有所謂的“公會”。
現在呢,砸漿通指打眼后退貨,但道理其實一樣。有時候可以退,但肯定退不全。
就這件玉獸面來說,如果攤主只給退一半,那么老鄭就損失五萬,攤主就白得五萬。
所以姚知源說,他們未必不愿意。因為這東西的成本可能只有幾千,白得五萬,已經賺了,更重要的是東西又還到了攤主手里!
就算這件事兒傳出去,東西不能在赤霞山賣了,攤主還可以想辦法換個市場賣,或者倒騰到外地、賣給外地商販什么的。
這就相當于老鄭拿五萬塊打了水漂。但反過來想,實際上比損失十萬拿著一件幾千塊的東西要強吧?
除非,老鄭能把手里的玉獸面再蒙出去,讓下一個倒霉蛋接盤。
這里頭就這么回事兒,有人為了止損,是愿意這么干的。而且,好好說道說道,未必損失五萬那么多,兩三萬也不是沒有可能談成。
當然,這個情況,是相對有可能成功的砸漿。有的東西,想砸漿是不可能的,特別是一些“重器”,最后反目成仇、你死我活也不鮮見。
老鄭沉吟之間,吳奪也不由琢磨了一下。
他以前也買過假貨,但以前都是小打小鬧,最多也就是花個幾千塊錢;而因為化肥的“神力”,以后那就別想打眼了。
老鄭現在的情況,吳奪也不好說什么。
此時,老鄭卻好似打定了主意,沖姚知源拱拱手,“姚老板,多謝指點。這事兒我就認了!這件玉獸面,我還就時時拿著盤玩了,就當是一件警醒之物!”
聽他這么說了,姚知源笑笑,“也行,你以前撿漏也不少,這是老天爺特地安排讓你戒驕戒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