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奪又激動了,甚至聽到了自己的心臟發出“撲通撲通”的聲音。
這不光是因為終于找到了秘藏冀州鼎的所在,還因為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到了院墻前,吳大志和大家先轉了一圈。
這處院落的墻根下,不是黃沙,而是土層,就好像多年來沙漠的侵襲并沒有影響到它一般;若是按照正常的變化,它即便被隱藏,如今也應該在“坑”里才對;“坑”的周圍,是后來累積的沙層。
院落就在眼前,吳奪肯定不會再去想這個。如此陣法,本來就是匪夷所思的。
院子是個正方形,邊長大概有十米。
院墻高約兩米半,涂了黃泥。黃泥只是對當時涂抹的猜測,因為現在是“泥殼”,有種經過“窯燒”之后陶器的感覺。
這個院落并不是傳統的坐北朝南的布局,而是坐西朝東,院門在東側院墻的正中。
院門的結構很簡單,頂部就是比院墻略高一點兒,搭了一塊長方形石板。
木門,雙開。門上有一對青銅輔首。木門和門檻都是胡楊木的。
兩扇木門的輔首下面,各刻了兩個字,拳頭大小。
這四個字,不僅吳大志認出來了,幾乎所有人都認出來了。
或者說,其他人根據形象而簡單的字形,又結合刻在門上,猜也能猜出來。
這四個字是:開門大吉。
吳大志笑了,“開門大吉!”
“開門大吉!”大家一起笑道。
聲音不小,在空曠的無人區,傳出了好遠。
“龐局,你來!”吳大志抬手。
“老爺子啊,我明白您的意思。不過這里都是自己人,您最年長,還是您來吧。”
吳大志看著龐統,“那我就真的來了?”
“請!”
吳大志先推了推門,推不動,感覺阻力就在輔首所在的橫線上。
隨后,他便伸手搭上右側輔首下的銅環,抬起和門面垂直,而后向右擰動。
門后傳來“啪嗒”一聲,像是木栓反轉扣落的聲音。
接著,門便能推開了。
吳奪心說,好嘛,這和農村常見的門環一樣,里頭是活的條狀門栓;在門外擰動門環,便能開門。當然,下方還會有內門栓,如果從里面插上內門栓,外頭就開不了了。
院內有正房三間,一門兩窗;左右各有廂房兩間。
不管是正房還是廂房,都不貼墻,和院墻有個一米多的距離。
所有的房屋和院墻一樣,都涂了黃泥,也都好似經過“窯燒”一般,表面有種陶器的感覺。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房子,而是院子中間的一個“池子”。
這個“池子”有兩米見方,平于地面,但是四周砌了青石。
“池子”里沒有水,而是堆滿了發黑的朱砂;“池子”正中間,有一處凸起的青石“石嘴”,如同一個啤酒瓶子;不過“嘴”的口徑肯定比啤酒瓶子大,直徑大概五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