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家都是神采奕奕。
行動組趕到趴趴山的山洞,繼續探另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如今是僅剩的唯一,也是重中之重,關于徐州鼎的最后一哆嗦了。
龐統也著手安排了相關準備工作。
這一次輕車熟路,行動組的六人很快來到了目的地,跨過已經探過的地面洞口,穿過巖洞,來到了沖向有符文地漏的那處洞口邊上。
依次入洞。
這處通道和之前探過的那條,里面是一般大小,開始的斜度也是一樣的;不過,僅僅走了十幾米,便到了一處空間之中。
這個空間,距離符文地漏的位置,還遠著呢。
這個空間開鑿得很方正,不大,高約兩米,邊長在四米左右。
很明顯,這是個過渡,因為空間一側,還有通道口。
這處通道就修得寬敞多了,雖然也是向下的,卻寬達兩米,而且臺階很整齊,從臺階到通道頂部的高度,也在兩米多。
行動組的人走下去,就不用在弓腰低頭了。
下行了大概三十米左右,又出現了一個地下巖洞。
這個巖洞和之前有石棺和石臺的巖洞差不多大小,但是形狀卻要規則得多,大致是個長方形。
其中有一條邊,貼著石壁還露出了一段長約十余米的地下暗河,而且寬達三米有余。
雖然整體形狀規則,但是地面卻是高低起伏,巖石錯落;頂部也給人參差不齊的感覺。
這里也不是最后一站。
因為,除了進來的“入口”之外,也還有一處“出口”。
這個巖洞大致是個長方形,“入口”在一條長邊上,地下暗河露出在一條短邊上,而“出口”,則在另一條長邊上,不是正對“入口”,算是“入口”的斜對面。
同時,“出口”的形狀不算太規則,大致是一個拱門的形狀;這么看上去,有可能是原來就有空洞,人工進行了“拓展”。
眾人先到露出的地下暗河邊看了看。
水質很清澈,流速也并無異常。
吳奪看著暗河,心里不由勾連了一番已知的地下暗河和巖洞的情況,開口道,“這三指山,還有周邊,地下好像被‘掏空’了不少啊!”
吳大志點點頭,“這里的地質結構特征,倒是省了不少開鑿的工夫。”
隨后,眾人又分頭查看了一番這個巖洞的情況,亦無異常。
繼續行進。
進入“出口”,這條通道的地面居然是平的,只是拐彎比較多,從通道石壁的情況來看,確實是利用了原有的天然結構,這里原先應該有不少小巖洞,甚至有的本來就是通道狀。
足足走了半個小時,眾人眼前才豁然開朗。
不止是豁然開朗,大家目瞪口呆。
他們又來到了一處空間。
但是這處空間也太高了!
足有五十米!
最頂部,肯定是在地面以上的部分了。只不過現在應該在三指山山體的中心位置,頂部還在三指山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