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這石雕是沒有顏色的,看不出白色的鳥喙和紅色的腳爪,只能看出“文首”,也就是頭頂有花紋。
像鳳凰的三足鳥,吳奪有些猶豫,兀自沉吟道,“莫不是青鳥?”
“對,應該是。”葛亮在一旁接了口。
青鳥算是鳳凰的“前身”,這種三足神鳥相傳是西王母的信使,古時也有大量詩詞歌賦借用,比如“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葛亮和吳奪一樣,也就能認出這五個石雕所刻畫出神獸形象,其他的一時沒了想法,于是便齊齊看向吳大志。
“三個類鳥形象,一個是精衛,一個是青鳥,還有一個,應該是帝江。”吳大志先指著六足四翅的石雕像說道,“沒有面目,身體鼓鼓囊囊像個口袋,應該就是精通歌舞的神獸帝江了。”
吳大志這一說,吳奪和葛亮倒是很快就反應過來了。
他們不是沒看過關于帝江的說法,但是剛才沒有對上號。就如同知識掌握得不牢靠,考試的時候答不出來,但是考完聽別人一說答案,卻又想起自己不是沒學過啊!
“龍首馬身的,應該是中山神,就是神話中的一種山神。”吳大志說著頓了頓,看了看他倆,“也叫鐘山神,一個是中間的中,一個是敲鐘的鐘。”
這次他倆沒法應過來,因為壓根沒聽說過。
吳大志見狀,又指了指豹身五尾獨角獸,“這種神獸,我想應該是猙,猙獰的猙。傳說猙這種神獸,以頭上的角擊石,能發出鏗鏘的聲音,同時五尾散開,有助傳聲。”
關于猙,吳奪和葛亮倒是知道有這種“神獸”,但卻沒有記住關于它的具體描述。所以知道也對不上號。
吳大志說完之后,八大神獸吳奪就都對上號了。而且以后要是再問他,保證印象深刻。
“八大神獸,都應該是上古時期的吧,放在這巴王廟里······”吳奪接著又沉吟起來。
吳大志接了口,“將八大神獸放到這里,連通神廟下方的江水,應該主要是鎮守和祈福的作用,可能還有相應的司職意義······”
吳奪隨后便默默梳理一遍,這八大神獸,還真是“面面俱到”。
巴王廟的入口雖在水下,實際卻在魚背山的山體中,所以安排了一個“中山神”。
猙是負責“發聲”。
懂歌舞的帝江,是為了“滿足”巴蔓子的“文娛需求”。
精衛是代表了魂靈不死,同時也有一種矢志不渝的精神在里頭。
青鳥自然是司職信使。
九尾狐,因為大禹和涂山氏的姻緣,也有祥瑞和多子多孫的意義。
狻猊的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所以有接受“香火”的意思在里頭。
饕餮是“貪吃”的象征,雖然也有“惡名”,但是這里應是借用了滿足飲食方面的意義。
而八大神獸的底座,以土性的石鏈連接井下江水,同時附有金環;土生金,金生水;水為陰,陰通靈;以此形成了對巴王廟中英靈的鎮守和祈福的“循環”。
雖然搞清楚了這些,但這些也僅限于巴王廟,對于秘藏梁州鼎之地來說,還理不出任何明確的線索。
不過,經過了這么多探查和發現之后,吳奪也不由對巴王廟本身琢磨了很多。
在去往最后的左側空間之前,吳奪又開了口,“這個巴王廟,為什么非要把入口建在水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