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盒在石棺之中雖然顯小,卻絲毫不影響它的精美。
髹漆非常考究,黑漆底,紅漆紋,間以雕刻;盒蓋上一圈回紋,回紋之中的主體紋飾則是龍紋。
“這是一個劍盒。”吳大志的口氣很篤定。
大家都點了點頭,同時也都有點兒小興奮。劍盒之中應該有劍,偌大一具石棺之中,只放這么一把劍,而且劍盒還這么精美,那么這把劍說不定是什么失傳的戰國神兵。
吳大志捧出了劍盒,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打開了。
果然有劍!
這把青銅劍長約兩尺,寬約五厘米。
沒有明顯的銹跡,還保留著青銅的原色;燈光之下,金光閃閃。
劍脊呈直線,兩側斜從,前鍔收狹;劍格中部微微上凸;劍柄是圓的,中間有三道圓箍;劍尾也是圓的,略呈喇叭狀,有密集的同心圓。
這些都是戰國青銅劍的典型特征,即便不是出現在一處戰國時期的巴國遺跡中,也不難辨識。
在劍格之上,還以綠松石鑲嵌出了獸面紋飾;這種獸面紋飾有點兒特別,本是饕餮紋,卻又帶了些虎面的特征。
劍柄上為了便于握持纏繞的線繩也在,一絲不亂。
從種種跡象來看,這把劍鑄成之后好像還沒用過。
但也不是擺設,因為很鋒利;不用試,劍鋒寒芒可見一斑。
而這把劍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還是劍身的銘文。
在劍身一面,靠近劍格處,有兩列錯金銘文!
每列四字,共有八字。
字體則和盛放玉璽的金盒底部的字體一致,而且形體相對收斂,仿若有一種強加的嚴肅之感。
這八個字,因為前面辨認過金盒底部刻字的緣故,前四個很容易就辨認了出來:
子弇自乍。
這四個字也很容易理解,乍通作,這是巴子姬弇的自作用劍。
后面四個字也很快被辨認了出來:
用以狧生。
吳奪本來不認識“狧”這個字,不過根據字體結構,從犬從舌,大致也能推斷應該有狗吃食的意思。
實際上,在古義中,狧確實是“模擬”狗吃食,就是舔的意思。
那么“狧生”也就好理解了,可以理解為像狗一樣活著。
姬弇作此劍,要用在像狗一樣活著的時候。
這是表面字義。而真正的意思,結合目下種種,當然不是在落迫之時用來保護自己。
這把劍,是姬弇留到最后自刎用的。
這里,是一個“秘密基地”,也算是殘存的希望之地,當一點兒希望都沒有的時候,他將會用這把劍了結此生。
不過,這把劍他沒有用上。
姬弇的最終下場,并沒有史料記載;甚至關于姬弇這個人,行動組的所有人也沒有見到過相關史料。但是他的下場肯定不好。
實際上,在整個周朝,從西周到東周的戰國時期,巴子國最出名的人物,并沒有任何一任國君,反倒是巴蔓子。
這把劍的“身份”就此明了,并不是什么失傳的古代神兵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