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當然能夠感受到來自韓厥的看顧之情,甚至因為這件事情導致韓無忌與韓起心生不小的意見。
作為當事人,他一方面感到很爽,另一方面又覺得對不起韓無忌和韓起,心態有點小復雜。
韓厥主宰韓氏之后,韓氏歷來不喜歡被攪和到內斗之中,已經成為一種慣例。
這也就導致了韓氏并沒有盟友。
趙武不懂韓厥是出于什么考慮。
人生在世,不是朋友越多越好,敵人越少越好嗎?
誰會成為敵人很難控制。
畢竟,只要是活著就會產生述求,不免是要與人產生沖突的。
結交朋友則能依靠手腕與人情世故。
不提魏氏,僅來說陰氏。
趙武就納了個悶,韓氏與陰氏雖然不是正兒八經的姻親,關系也擺在那里,不應該在天然上互相靠攏?
現在還有誰看不出呂武的能力,以及陰氏崛起之勢已經難以阻擋嗎?
那該是眼睛瞎到何等程度!
最能打壓陰氏崛起的時機已經錯過,本來應該去打壓的幾個家族,他們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拉攏。
目前欒氏與郤氏勢同水火,其余的卿位家族更多的精力是在留意欒氏和郤氏,哪有功夫去打壓陰氏。
甚至可以說,他們現在更需要拉攏作為天下第一的呂武,何況陰氏的家族武力也不弱。
魏氏的魏琦是被呂武所救,不管魏氏愿意還是不愿意,恩情必須要報。
這樣一來,魏琦沒死,又或者說魏相還活著,動了陰氏也就差不多惹到魏氏。
陰氏與魏氏捆綁到了一起,實力上其實已經跟韓氏持平,乃至于略強一些。
要是智氏和中行氏不拉上荀氏,他們分家之下,中行氏的個體實力最弱,比之陰氏和魏氏有諸多不如。
同樣的,智氏的實力跟韓氏差不多,也就輸給了陰氏與魏氏的聯合。
現在的情況是,光看紙面數據,陰氏和魏氏精誠團結起來,跟范氏還是能掰一掰腕子的。
當然了,跟欒氏或郤氏相比,陰氏和魏氏聯合起來還是全面不如的。
趙氏現在不行。
哪怕是趙莊姬一再操作,給了趙武諸多的“補血”,趙氏該不行還是不行。
趙武連“趙”地都還沒有完全“收復”,原先的“原”以及“屏”失而復得更是顯得遙遙無期。
如果說韓厥想幫助趙氏重獲卿位,前提怎么都該是趙武手里有至少兩個“師”吧?
兩個“師”都顯得有些少,除非能像陰氏那樣每一名士兵都能配上鐵甲。
“或是有我不知之事?”趙武覺得自己需要好好地再觀察一下。
他覺得有沒有另外的一個可能性?
比如,韓氏只是表面上遠離陰氏,甚至包括魏氏。
暗地里,韓氏與陰氏、魏氏是有所協議的。
三家早就商定攻守同盟,又不好讓各家看出來,以至于產生什么忌憚。
趙武覺得這個可能性很大。
他現在也就十五歲。
以十五歲的年齡得到一個卿位,其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關鍵在于,趙氏現在真的不強,甚至顯得偏弱。
中行偃獲得卿位時是二十七歲。
他能獲得卿位,主要原因是欒書鼎力支持,再來才是荀庚死在了卿位之上。
有中行偃開了一個頭。
二十來歲成為“卿”等于有了先例。
至于十五歲獲得卿位?
怎么看難度都不屬于同一個級別的。
沒有多久,韓起回來了。
他問趙武,道:“此番出使,諸多使者一同遠來?”
呂武和魏相并沒有義務將出使的經過告訴韓無忌和韓起,剛才根本沒講。
趙武心里暗自低嘆,答道:“如是。此次出使,杞國亦為我(晉國)所有。”
這是大事!
韓無忌瞪大了眼睛,問道:“武出使,滅一國?”
韓起已經是目瞪口呆的表情。
出使就出使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