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那邊不但地勢險要,尤其是還有晉國少有的鹽池,同時位處“魏”地與“虞”地中間,多少算是一個交通要道了。
魏絳只要能在當地堅持住,能夠避免敵軍用最快的速度進入“魏”地進行破壞,怎么著都能將秋收干完,擁有更多的糧秣來用于戰爭消耗。
荀會說道:“如我所知,魏絳出兵‘桑田’、‘徦’、‘柏谷’搶收陰氏之糧。”
這事呂武早就知道了,要說被氣得肝疼,還真沒有。
荀會看到呂武仍然一臉平靜,藏起了另外的一些小心思,問道:“元戎往辟耳山,抑或……”
那便是中行吳的戰場,陰氏去湊什么熱鬧?
再則,一旦呂武到場,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就該心里有意見了。
說白了就是,誰打下的地方就由誰來收獲戰利品,他們已經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攻陷“令狐”一地,陰氏去搶食就顯得不地道了。
“我往西,先入‘大荔’,渡河攻‘魏’。”呂武說道。
那么就是計劃不變。
中行吳這邊攻打“魏”地以東的封地,包括晉國的中部、東境其余地方,包括站在魏氏那邊的盟友。
陰氏則是攻打“魏地”以西、以南、以北的區域。
各有各的好處,誰也別去妨礙誰,堅持不住求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是有一張地圖,能夠發現呂武要干的事情是將秦國與晉國這邊無縫相連,取得了“伊洛之戎”的地盤之后,日后“化家為國”也就有了東進山東列國,南下也有了一個出入口。
南下那個出入口對陰氏有點重要,可以入蜀的呀。
到時候呂武當然會奪取“蜀”地,連帶“巴”地也會攻占,達成一個東出能夠攻打山東列國,南下則是能攻略楚國,類似的戰略布局。
呂武率軍離開“令狐”抵達“大荔”開始用兵,抵抗肯定是遭到了抵抗,攻城掠地的速度則是非常快。
從當地魏氏的抵抗力度來判斷,魏絳應該是將各封地的家族軍隊都調去了“魏”地?
一些被俘的魏氏家臣以及附庸貴族,他們證實了呂武的猜測。
呂武并不著急前往攻打“魏”地,弄慢工細活那般以“大荔”為橋頭堡,極盡所能地消滅能夠發現和找到的抵抗力量,分兵前往“高陵”、“涇陽”、“棫林”等屬于魏氏的城邑,一一沒有太大難度攻打下來。
之所以能順利,固然有魏氏收縮兵力的原因,更多的則是陰氏這邊早就準備充分。
當然了,其余地盤打得越是容易,越能說明“魏”地的難啃程度,呂武必須要有這個認知。
某天,呂武率軍來到大河西岸,等待著就要渡河進軍“魏”地,一個不該出現的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