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琰之在大家的掌聲中走到了舞臺的正中間。
裴琰之微微一笑,伸出雙手,向大家行了一個古禮,說道,“大家好,我是國寶守護人,裴琰之,我要守護的國寶是曾侯乙編鐘!”
下面的觀眾們也是很有趣,剛才在大屏幕里已經看到裴琰之和宋金明館長兩人對著施禮的全過程,也都是站起身來,沖著裴琰之回了一禮。
這倒是讓裴琰之有些驚訝,全場沖著自己回禮,這一幕,他還是真沒有想到,看到這里,裴琰之的心中還是有幾分感動的。
“我華夏乃禮儀之邦,我剛才行的這禮,正是我華夏最早之古禮,而就在我今天要守護的國寶曾侯乙編鐘誕生的那個年代,正是我們國家被稱之為‘禮崩樂壞’的年代,那個年代,大家不講禮,不喜樂,只知道攻伐,而這套曾侯乙編鐘的出現,告訴了我們,就算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有像曾侯乙這樣熱愛音樂的人!”
“在1978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打開曾侯乙墓室的第一塊蓋板之后,映入眼簾的并不是墓室,而是一大片渾水,就在這時,一只顏色紅艷,造型優美的無頭小木鴨噗通一聲浮出了水面!”
大屏幕上出現了那只小木鴨的圖片,這只小木鴨雖然在水中浸泡了兩千四百年,但是依舊是紅艷艷的,腹部有一副漆畫,而且造型憨態可掬,如今這個小木鴨已經為它專門復制了一個鴨頭,看上去非常的活潑。
“誰都不清楚,這只小木鴨竟然是后來整個曾侯乙編鐘出土之后,最大的秘密了!”
“考古工作者用一根墓室中的圓木棍將這種小木鴨給打撈了上來,但是并沒有太在意,但是最后等到將所有的編鐘全部出土之后,大家都被這套編鐘的數量和完整程度震驚了。”
“而讓大家為難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編鐘這種樂器本來作為實用的樂器,逐漸變為國家盛典時的象征,而它的實際操作方法也逐漸失傳。這帶來的問題就是,這個堪稱完美的珍貴文物,在現在即將面對無法出聲的尷尬。”
裴琰之攤了攤雙手,說道,“有人會認為,演奏編鐘無非就是宮、商、角、徵、羽五音,還有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這十二律。但是,如何奏出五音十二律呢?現在我們當然已經知道了,但是在當時剛出土的時候,根本無人知曉,所以,有人就發現了我之前提到的那個無頭小木鴨身上的漆畫!”
“漆木鴨除了引人注目的造型,它的腹部兩邊還繪有圖案。經過清理,人們看清了上面繪的圖案——一邊是《擊鼓圖》,另一邊是《撞鐘圖》。《擊鼓圖》所繪的場景中,兩人敲擊的鼓在曾侯乙墓有出土實物,是一種帶底座的建鼓。”
“撞鐘圖上,樂師頭戴面具,手拿木棒,從側面敲擊編鐘。由此,考古專家想起打撈漆木鴨的木棒,以及發掘編鐘時散落在地上的丁字形木錘。這時,人們恍然大悟,一幅《撞鐘圖》,讓人撥開云霧看見天日。”
裴琰之大聲的說道,“考古人員拿起墓室中的長棍,按照圖示的樣子再次敲擊,沉睡了兩千四百年的曾侯乙編鐘終于發出了震驚世界的第一聲!”
裴琰之那飽含深情,感染力極強的語言能力,將所有人都帶到了那個墓室中,好像大家都眼睜睜的看著考古人員小心翼翼的用手中的木棒和丁字型的木槌,敲擊在曾侯乙編鐘上,頓時大家的耳中就傳來了那如夢如幻的鐘聲。
裴琰之鄭重其事的說道,“我是裴琰之,今天就讓我來帶領大家走入曾侯乙編鐘的前世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