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只有一條寬一些的街道,就叫寬街,那里有私人開的百貨鋪子,修車鋪子,也有兩家飯館。
寬街中間那里,有個餃子鋪,韭菜肉餡的餃子,五塊錢一斤,蒜、醋,還有餃子湯,可以隨便要,還是十分便宜的。
這些,還和當年他跟妻子在這里住著的時候,一模一樣。
出了院落組成的居住區,來到寬街上,他輕車熟路地就到了那個餃子鋪,要三塊錢的水餃,三下五除二劃拉到肚子里,就又急急忙忙地回了小院。
他得趁鄰居們還都不認識他,不會過來串門子的這個檔口,趕緊找到那個地窖的入口。
要不然,他刨的滿院子都是坑的時候,突然過來鄰居串門,不好解釋,容易露餡。
他記得,當時電視里說,地窖的位置,就在這小院偏房的地下。可是,電視里沒說入口在哪里。
那么大一個地窖,肯定得有個入口。
既然地窖在偏房下面,那么,入口也應該在偏房里。就算找不到入口,從偏房地面往下挖,也一樣可以找到地窖。
他這么想。
這個地方,過去的老房子,冬天取暖,都是燒地炕的。
把房子里的地面,用灰磚壘成一排排的煙道,在灰磚上面,擔上四百毫米見方的地磚,做為地面。
這種地磚,不是現在意義的地板磚,比那個要厚的多,足有二、三十毫米厚,不知是什么材料燒成的,但比起一般的紅磚來,要結實的多,有點類似水泥板。
煙道是通向屋外的。
一頭沿著地面通到正房和偏房之間的夾道里。在那個地方,沿著正房的外墻,向下挖了一個長方形的坑道,兩米多長,一米多寬,兩米多深。
坑道靠正房門那邊,有臺階可以走到下面。下面,是用耐火磚壘的一個爐子,屋內的煙道,則和爐子相連。
冬天的時候,在這個坑道里點上爐子,爐子里的煙,就順著煙道進入正屋地下,再從地下另一側,壘在墻壁里的煙囪,一直向上,散發到外面屋頂上的空氣里面去。
這樣,爐子生在外面,屋里沒有灰塵。熱量從地下散發出來,屋里會更暖和。
而且,屋外坑道里的爐子,還可以做飯沌水,清潔取暖的同時,也不耽誤實用。
這種取暖方式,到底是什么時候有的,已經無從考證了。
據老人們說,從宋末元初,這里發現煤炭的時候,就有了,明清兩代,已經普及。
那個坑道下面的爐子旁邊,有過去生火用的爐鉤和捅條。
高崎就從坑道里拿了捅條,進了偏房。
偏房一直被中年教師當廚房用,現在已經空空如也了。
地面是紅磚鋪的,沒有抹水泥,地下也沒有取暖用的煙道。
高崎打算,撬開地下兩塊紅磚,用捅條在地面上挖個拳頭大小的洞出來。
地面下就是地窖,只要向下挖,挖到空處,就是了。那時候再設法把這個小洞一點點擴大,直到他可以下去。
他不敢大張旗鼓地刨挖,怕動靜大了驚擾到鄰居。而用這捅條挖個小洞,基本就沒有什么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