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潔不來店里,高崎接手以后,店里就短一個人。所以,開業以后,高崎還得盡快找個臨時工。
大家議論這個的時候,陶潔也能聽出來,她最好的選擇,就是也下崗,和高崎一起經營這個服裝店。
可是,她思慮再三,還是覺得不保險。
畢竟,在廠里干,掙的少,可那是穩掙不賠,只能公家給她錢,公家不能問她要錢。
經營服裝店,弄不好是真往里賠錢的。
那個時代,國企的工人,封閉在國企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對外界的接觸,實在是太有限了,見識和思想境界,也就相對狹隘。
不知道有多少人,當時就守在那樣的半死不活企業里,寧肯挨餓,也不敢出來闖蕩一下。
熬吧,熬到退休就好了。這是當時大多數國企人的想法。
一頓飯吃下來,六個人花了四百多塊,又讓陶潔心疼了一把。
“就是比別的飯店多點花花草草,有什么呀?我想看花花草草,去旅游野炊不也一樣嗎?還不用花錢。菜量還那么小,這不坑人嗎?以后再不去這種地方吃了!”
回來的路上,陶潔坐在高崎的自行車后座上,一個勁地嘟囔。
高崎也不搭腔,只是蹬著自行車往前走。
吃飯的時候,陶潔還說人家菜做的好吃。這一會兒工夫,知道花了她四百塊錢了,就又什么都不好了。
高崎不懂經營,就把臨時工招聘和服裝進貨這一堆的事情,都交給胡麗麗來做。
胡麗麗也挺盡心,對每天來應聘的女孩進行考核,留下最好的,讓不入她法眼的直接走人。
那時代,城市里的人,還在迷戀進公家的單位,寧可拿少一點的工資,可公家的單位給交養老保險。
在私人的店鋪里干,多掙些錢,自己交保險不是一樣嗎?
在她們心里,還就是不一樣。
因為公家的單位不會倒閉,進去了就不用擔心失業。掙的少,可是錢按時給。
私人的單位,誰知道哪一天就會不干了倒掉?那樣還得去找工作,提心吊膽的,一點也不穩定。
所以,來店里應聘的,多是農村里來到城市,找工作的。
那時候農鄉差別也很大。農村女孩的土氣,從臉上都能明顯地分辨出來,別說穿戴了。說話就更不行,扭扭捏捏,本地話都說不好,普通話就直接不用提了。
所以,賣服裝的,找個合格的導購,那時還叫服務員,實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胡麗麗試了三天,總算找一個看著不太像農村人的,讓高崎給她身店里的衣服穿上,又教她怎么化妝。
捯飭半天,看著像那么回事了,說話上又露了怯,一口高粱茬子的普通話,連胡麗麗都聽不明白。
可這就算矬子里面拔出來的將軍了,不行也得湊合著用了。
導購也是服裝店的門面啊,形象和服務讓客戶不滿意,一樣會影響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