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師傅講的這些東西,高崎聽的一知半解。
他不關心國家大事,也不關心工廠,那不是他一個小工人能夠操心的事情。
他知道未來。
也許,蔣師傅是對的。以后的唐城量具,負債累累,交給省里,省里不要。交到市里,市里不收,真正成了老大難企業。
這就是趨勢。歷史潮流,滾滾而來,不是他可以阻擋的。
他能夠做的,就是盡量好好活著。自己好好活著,自己的家人也好好活著,陶潔也好好活著。蔣師傅這里,也得好好活著。活的要舒心,活的要安逸,再不被生活壓迫的,失去歡樂,失去幸福,甚至失去臉面。
他對蔣師傅說:“蔣師傅,我心里明白,就是不會說。我知道你是對的。咱們下崗了,廠里的事咱操心不來。你就把你說的,這些對的東西,用在咱們的水餃館里,把咱們的生意做紅火。”
后來,蔣師傅水餃店的生意,果真就越做越紅火。到年底的時候,月利潤就達到了一萬塊,都超過了服裝店的利潤。
蔣師傅在店里管著做水餃和經營。這時候還沒有上炒菜,因為趙師傅的身體,還是有些虛弱。她打算過了年,男人身體好一些,再讓他來店里,教招來的,廚師學校畢業的小廚師做菜。
廚師學校畢業,在蔣師傅看來,也就認識了炒瓢和各種蔬菜肉蛋,離真正掌勺,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特色菜來,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成為廚師,懂炒菜,會掂炒瓢還不行,還得有悟性。這東西,完全靠你對各種調料和菜品的熟悉和理解。
什么菜加糖或者加醋,什么菜要加醬或者是醬油?為什么要加,加多少,你想出什么味兒?都得自己去悟,不是老師教你什么,你死記硬背住就行了。
這些,只能等趙師傅能在廚房站住了,慢慢的,一點一點地去調教。
就算沒上炒菜,賣買水餃,竟可以賣出一萬塊錢的利潤來,也嚇了蔣師傅一跳。
她平時不算賬,算賬是陶潔的工作。
陶潔就在柜臺里面,負責收款和記賬。所有的錢,都從陶潔手里進出。
這是蔣師傅的意思。店是人家陶潔兩口子投的,錢自然也得陶潔管著,她也信得過她這個徒弟。
守著這一萬塊的利潤,蔣師傅的意思,是先把高崎的投入,抽一部分出來再說。她只拿個幾百塊錢,夠過年花的就行了。
這事兒陶潔不敢做主,得去問高崎。
現在她知道了,高崎比她心眼兒多。
萬一自己說的哪句話不對,惹到師傅了,師傅再死活不拿錢去還債,這飯館這不白干了嗎?
高崎果然就有辦法,過來三兩句話,就把蔣師傅給說沒詞兒了。
“我這是資金投入,哪有再拿出來的道理啊?”高崎就對蔣師傅說,“我如果拿出來,蔣師傅你的技術投入,怎么往外拿呢?買賣行的規矩,只有分家散伙不干了,才往外抽本錢呢!”
蔣師傅聽聽,高崎的話還挺有道理。讓人家抽本,這可犯忌諱,也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