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古董攤的,是個四十來歲的男人,穿著身九十年代流行的灰色西裝,蹬一雙皮鞋,打扮的有些土氣。
高崎是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他這身西裝是故意弄來穿的。
在這樣偏遠的地方,做這種古董生意,既不能過于土氣,和當地人打扮一樣,讓人一看就知道你沒錢也沒見識,有東西也不肯給你看。
但打扮過于時髦了,山里人又覺得你是大地方的人,鬼心眼兒多,不實在,不敢和你打交道。
因此,這男人弄這么一身不土不洋的西裝穿著,倒最合適。
高崎走到那個地攤跟前,伸手拿起一個大洋來,掂了掂,又放下了。
他對銀元太熟悉了,看年代,看外形,看邊齒,無論看哪個方面,一打眼就看個八九不離十。甚至把銀元拿在手里隨便掂一掂,憑著手感,他都能分辨出真假來。
手里的銀元厚薄不對,三年的年字沒有點,分量也比真的重一些,說明鑄造有誤差,或者加了比銀重的金屬。
他放下手里那塊銀元的時候,故意往那一堆銀元里一扔,發出“哐啷”的聲響。
聲響過于脆了,根本就不是銀的。
他已經可以斷定,小販的這些銀元,都是假的,頓時就沒了興趣。
可就在這時候,他看到了帆布后面角落里擺著的,一個鼓肚的小青花瓷罐子。
那罐子的釉面有些黯淡,瓷彩比較柔和,邊沿有氤氳,不是很清晰。上面的花草也有些潦草,但從釉面光澤和青花的顏色、樣式來看,應該是古的東西。
上一世,高崎曾經跟著岳帆幫人家賣過古董,對瓷器和玉器都有一定認識。這一世出去賣銀元,順便也接觸其他古董,知識比一般玩古董的人,強出許多。
對瓷器來講,古時候都是用木柴燒窯,現在則是用煤氣燒制。這火不一樣,燒出來的瓷器釉色就有很大的區別。
所以,瓷器是不是古的,僅從釉色上,像他這種見識過真東西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來。
當然,這也只是說,他可以應對一般仿品。對高仿的東西,僅僅看釉色當然不行。
可這山溝里,又哪有什么高仿的東西?
另外,青花瓷年代不同,青色也有很大的區別。唐代青花青色淡,有些偏綠。元、明兩代的青花,青色深,門里叫“蘇麻離青”,采用的是波斯釉料,含鐵量高,經常會在青色上出現銹斑。
到了清代,釉料的含鐵量明顯減少,青色就淡了許多,且顏色濃淡不均,有點像是貼在釉面上的感覺了。
從青色上看,小販手里的那個小罐子,應該是元代或者明初,成化以前的瓷器。特別是青色上出現了紅銹斑,好像是有殘缺一般。
高崎知道,這正是古波斯釉料的特點,后世無法仿制。
斷定那是真古董以后,高崎不動聲色,而是問小販:“你這銀元怎么賣呀?”
小販偷偷打量高崎一眼,穿著一般,但看身形氣質,臉上氣色,不像個山里的農民。
在這小鎮上,不是農民,就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紅旗廠的職工,另一種就是這鎮上的機關干部。
鎮上的干部,有些權力的,都喜歡穿品牌的運動或者休閑裝,臉上身上也干凈。一般職員,就和紅旗廠那些職工差不了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