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發病機制’猜想論文,被實驗驗證的效應,還在持續發酵中。
生物科學研究所最開始宣布簡單實驗,驗證猜想過程、結論的正確后,影響其實并不是很大,針對醫學機制的研究來說,一些簡單的實驗,很難說明多少問題。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研究所不斷發布實驗驗證正確的消息,驗證正確并不是大新聞,因為多個實驗也很難說明問題,醫學科研領域來說,想要驗證全部過程,需要設計龐大的‘實驗群’,需要的時間也很長,而大部分重要的實驗,需要小白鼠心肌處病毒全部消失后,才能設計進行檢測。
所以短時間的實驗結論意義并不大。
但是有一點是引人矚目的,已完成的實驗結論,沒有一個驗證錯誤。
這就太令人驚訝了!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判斷,‘心肌炎機制猜想’過程,就算是以疾病機制邏輯為基礎,合理的進行思考判斷,但全篇有太多的東西,肯定會有哪里不正確,存在不正確的地方,就肯定會被初期的實驗驗證出錯誤。
結果……
一個錯誤都沒有?
到底是生物醫學研究所發布假消息,還是說實驗驗證真的沒錯?
這甚至引發了醫學研究領域的討論。
其他的醫學研究機構,對事情本來都只是觀望,看到生物醫學研究所公開的消息后,都對論文內容產生了興趣,也開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他們和趙奕沒什么關系,進行驗證也沒什么好處,就肯定不會投入大量的資源,但有類似研究的實驗室,就可以依靠已有的資源,進行一些實驗設計。
一周時間過去了。
有些做驗證的機構站出來,公開了實驗驗證結果,幾乎一致的支持了猜想對心肌炎發病機制的描述。
這時候,醫學科研機構開始發出一些論調,“也許趙奕的機制猜想都是正確的。”
“這也太可怕了吧!”
“不可能!”
“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結論都支持他的觀點,也代表后續的實驗,大部分結果都會支持,我們并不能確定完全正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都是正確的……”
這個結論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就像是戴天慶和韓輝最開始的感受一樣,做醫學科研的人很難相信,依靠思考一個‘設計合理的推斷’,就能揭開難度很高的機制項目的神秘面紗,而他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只是讓項目有一點點進展,大部分時候連進展都么有。
現在對方一個靠腦子思考的猜想,就完成了意義重大的‘心肌炎發病機制’項目?
不能接受啊……
當很多醫學科研人員處在對自身的懷疑中時,老院士鄭盈儒站了出來,她公開接受了記者采訪,談起了實驗驗證的問題,也順帶談起了醫學科研。
“現在很多做醫學科研領域的人,都會有種感覺,說醫學科研,尤其是病理機制領域,很有些靠運氣。也許你突然發現了什么,研究就會有進展,運氣不好,長期沒有發現,就沒有進展。”
“這是不對的!”
“在我來看,醫學領域的科研,和其他領域也沒什么區別,靠的不是努力、也不是運氣,而是扎實的基礎、做事的認真,還有天賦,缺一不可。”
“從正常的病理機制研究工作的角度上來說,‘醫學機制猜想’就好比小孩子,連走路的基礎都不會,就突然會跑了,根本就說不通,靠腦子去完善機制的過程,而不是一步步進行實驗去得出結論,是很難理解。”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世界上存在一些天才,也許是直接就會跑了,或許干脆會飛。”
“我們從猜想論文里能發現,那并不是憑空的想象,是有觀察到的實驗支持的。”
“就好比是在路上跑步,路上只有幾塊擋板,多數人都會迷失方向,但有些人,可以根據擋板的位置、方向,確定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
“從剛才的比喻就很明白了,有些人看著明確的實驗結果,依舊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而有些人只是看簡單的實驗,腦子里就能出現一些合理的想法,把合理的想法總結在一起,也許就能完成一整套病理的推斷。”
“所以我認為,醫學方向的科研,對病理機制的研究,天賦也是很重要的……”
鄭盈儒的意思總結就是,做醫學科研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沒有什么醫學研究天賦,只是依靠一個個實驗堆積,才能完成科研、實驗項目。